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舆服三

  皇帝御宝皇后金宝太皇太后皇太后金宝玉宝附皇贵妃以下宝印

  皇子亲王以下宝印文武官印信关防条记

  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立尚宝司。其后以内监典守,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乾隆十一年,考定宝谱,藏之交泰殿者二十有五,藏之盛京者十。交泰殿所藏:曰“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盘龙纽,高二寸。曰“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盘龙纽,高三寸五分。曰“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绳。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曰“皇帝之宝”,以布诏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龙纽,高二寸一分。曰“皇帝之宝”,以肃法驾。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盘龙纽,高三寸五分。曰“天子之宝”,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高一寸三分。曰“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白玉,方二寸一分,厚七分。盘龙纽,高一寸三分。曰“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二分。交龙纽,高一寸二分。曰“皇帝行宝”,以颁赐赉。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五分。曰“皇帝信宝”,以徵戎伍。白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龙纽,高一寸六分。曰“天子行宝”,以册外蛮。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三分。曰“天子信宝”,以命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曰“敬天勤民之宝”,以饬觐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曰“制诰之宝”,以谕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七分。曰“敕命之宝”,以钤诰敕。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一寸八分。曰“垂训之宝”,以扬国宪。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命德之宝”,以奖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一分。曰“钦文之玺”,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一寸六分。曰“表章经史之宝”,以崇古训。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曰“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五分。曰“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五分。曰“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曰“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分。盘龙纽,高二寸三分。曰“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广运之宝”,以谨封识。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龙纽,高二寸。

  盛京所藏:曰“大清受命之宝”,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龙纽,高二寸四分。曰“皇帝之宝”,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寸七分。曰“皇帝之宝”,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盘龙纽,高三寸。曰“皇帝之宝”,栴檀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龙纽,高五分。曰“奉天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天子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曰“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碧玉,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二寸。曰“丹符出验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二分。曰“敕命之宝”,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交龙纽,高二寸五分。曰“广运之宝”,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纽,高一寸五分。

  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曰:“国朝受天命,采古制为玺。掌以宫殿监正,袭以重盝,承以魨几,设交泰殿中,以次左右列,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其质有玉、有金、有栴檀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有盘龙、有蹲龙。其文自太宗文皇帝以前,专用国书,既乃兼用古篆。其大小自方六寸至二寸一分不一。尝考大清会典,载御宝二十有九,今交泰殿所贮三十有九。会典又云:‘宫内收贮者六,内库收贮者二十有三。’今则皆贮交泰殿,数与地皆失实。至谓‘皇帝奉天之宝’即传国玺,两郊大祀及圣节宫中告天青词用之,此语尤诞谬。大祀遵古礼,用祝版署名而不用宝。圣节宫中未尝有告天事,或道箓祝釐,时一行之,亦不过偶存其教耳,未尝命文人为青词,亦未尝用宝。且此玺孰非世之传守,而专以一宝为传国玺,亦不经。盖缘修会典诸臣无宿学卓识,复未尝请旨取裁,仅沿明时内监所书册档,承譌袭谬,遂至于此。甚矣纪载之难也。且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鸟之旧明甚。独玉质莹洁如截肪,方得黍尺四寸四分,厚得方之三。以为良玉不易得则信矣,若论宝,无论非秦玺,即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濬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又雍正年故大学士高其位进未刻碧玉宝,一文未刻,未成为宝,而与诸宝同贮,亦未当。朕尝论之,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明等威、徵信守,与车旗章服何异?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富,拱手而授之他人,未有徒恃此区区尺璧,足以自固者。诚能勤修令德,系属人心,则言传号涣,万里奔走,珍非和璧,制不龙螭,篆不斯籀,孰敢不敬信承奉,尊为神明。故宝器非宝,宝于有德。古有得前代符宝,君臣动色矜耀,侈为瑞贶者。我太宗文皇帝时,获蒙古所传元帝国宝,容而纳之,初不藉以为受命之符。由今思之,文皇帝之臣服函夏,垂统万世,在德耶?在宝耶?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善夫唐梁肃之言曰:‘鼎之轻重,玺之去来,视德之高下,位之安危。’然则人君承祖宗付畀,思以永膺斯宝,引而勿替,其非什袭固守之谓。谓夫日新厥德,居安虑危,凝受皇天大宝命,则德足重宝,而宝以愈重。玺玉自古无定数,今交泰殿所贮,历年既久,纪载失真,且有重衤复者。爰加考正排次,定为二十有五,以符天数。并著成谱,而序其大恉如此。”又盛京尊藏宝谱序曰:“乾隆十一年春,阅交泰殿所贮诸宝,既详定位置,为文记之。其应别贮者,分别收贮。至其文或衤复见,及国初行用者,为数凡十。虽不同现用之宝,而未可与古玩并列。因念盛京为国家发祥地,祖宗神爽,实所式凭。朕既重缮列祖实录,尊藏凤凰楼上,觐扬光烈,传示无疆。想当开天之始,凝受帝命,宝符焕发,六服承式,璠兴孚尹,手泽存焉。记不云乎,‘陈其宗器’,弘璧琬琰,陈之西序,崇世守也。爰奉此十宝,赍送盛京,鐍而藏之,而著其缘起如此。”

  乾隆十三年九月,改镌御宝,始用清篆文,左为清篆,右为汉篆。高宗御题交泰殿宝谱序后曰:“宝谱成于乾隆十一年丙寅,越三年戊辰,始指授儒臣为清文各篆体书。因思向之国宝,官印,汉文用篆书,而清文则用本字者,以国书篆体未备也。今既定为篆法,当施之宝印,以昭画一。按谱内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其檀香‘皇帝之宝’以下二十有一,则朝仪纶綍所常用,宜从新制。因敕所司一律改镌,与汉篆文相配,并记之宝谱序后云。”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高宗七旬圣寿,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并御制古稀说,兼系以诗。四十六年正月,用乾清宫西暖阁贮“敬天勤民宝”之例,贮“古稀天子之宝”于东暖阁。

  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箸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

  康熙四年,制太皇太后金宝、玉宝,盘龙纽。馀皆与皇后宝同。玉宝台高一寸八分,馀同金宝。

  皇太后金宝、玉宝,俱盘龙纽。馀与皇后宝同。

  皇贵妃金宝,清、汉文玉箸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  贵妃金宝,与皇贵妃同。

  妃金印,清、汉文玉箸篆,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

  康熙十五年,定皇太子金宝,玉箸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  和硕亲王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亲王世子金宝,龟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多罗郡王镀金银印,麒麟纽,平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俱清、汉文芝英篆。

  外国王镀金银印,清、汉文尚方大篆,驼纽,平台,方三寸五分,厚一寸。顺治十年,以朝鲜国王原领印文有清字无汉字,命礼部改铸清、汉文金印,颁给该王,仍将旧印缴进。  宗人府、衍圣公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一寸。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公、侯、伯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公三台,侯、伯二台。  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汉文柳叶篆。

  军机事务处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宣统三年四月,改军机处为内阁,旧内阁遂裁。

  各部、都察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理籓院银印,直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清、汉、蒙古三体字,清、汉文尚方大篆,蒙古字不用篆。理籓院后改理籓部。

  盛京五部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盛京五部后裁。

  户部总理三库事务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户部后改名度支部。

  翰林院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内务府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  景陵、泰陵内务府总管,东陵、泰陵承办事务铜关防,凡关防皆直纽。长三寸,阔一寸九分。銮仪卫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宣统朝因避写故名銮舆卫。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顺天府、奉天府银印,直纽,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釐。通政司后裁,大理寺后改大理院,太常寺后归并礼部。俱清、汉文尚方小篆。

  詹事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  光禄寺、太仆寺、武备院、上驷院、奉宸苑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詹事府后裁,光禄寺后归并礼部,太仆寺后归并陆军部。  内繙书房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

  国子监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

  太医院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各道监察御史、稽察内务府御史、稽察宗人府御史、巡盐御史铜印,直纽,有孔,方一寸五分,厚三分。  宗人府左、右司,太仆寺左、右司,銮仪卫左、右司,各部、理籓院各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内务府各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崇文门税务管理,坐粮户部分司,工部木柴监督,工部木厂监督,工部管理街道各仓监督,工部后改并为农工商部。左、右翼管税,户部银库、缎匹库,户部办理八旗俸饷,户部办理八旗现审,顺天、奉天府丞,各关税监督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巡视五城御史、管理古北口驿务,管理独石口驿务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钦天监时宪书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暢春园、圆明园、清漪园官房税库铜条记,凡条记皆直纽。长二寸六分,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钟鼎篆。  大理寺左、右司,光禄寺四署,五城兵马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中书科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五釐。

  内阁典籍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翰林院典簿,礼部铸印局,宣统三年印铸局改属新内阁,礼部亦改典礼院。理籓院银库,工部制造库,工部料估所,各部、院督催所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顺天府府治中、稽察盛京五部将军衙门、稽察黑龙江等处、稽察宁古塔等处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兵马司副指挥铜关防,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

  宗人府经历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都察院经历司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銮仪卫经历司,各部、院、寺司务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各坛、庙、祠祭署铜印,直纽,方二寸,厚四分二釐。

  太医院药库铜印,直纽,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

  国子监典籍铜印,直纽,方一寸九分,厚四分二釐。

  礼部铸印局大使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九分。

  兵马司吏目铜条记,长二寸四分,阔一寸四分。俱清、汉文垂露篆。  护军统领、前锋统领、火器营统领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圆明园总管八旗、内府三旗官兵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总管云梯健锐营八旗传事银关防,直纽,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柳叶篆。

  护军统领、参领、协领、云梯健锐营翼长、各处总管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殳篆。

  八旗佐领,宗室、觉罗族长铜图记,凡图记皆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文悬针篆。

  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养心殿造办处铜图记,方一寸七分,厚四分。

  看守通州三仓首领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悬针篆。  镇守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副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俱清、汉文柳叶篆。

  察哈尔都统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用满洲、蒙古二种字,满文柳叶篆。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忒、回子四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托忒、回子字不篆。

  办理伊犁、乌鲁木齐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托忒三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

  伊犁分驻雅尔城总理参赞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洲、托忒、回子三种字,满文柳叶篆。  办理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诸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兼满、汉、回子三种字,满、汉文俱柳叶篆。

  管理巴里坤等处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办理哈密粮饷事务大臣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俱柳叶篆。

  八旗游牧总管,察哈尔总管、城守尉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殳篆。  兴京等城守尉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锦州等城守尉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驻防左、右翼长,协领、参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俱殳篆。

  防守尉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驻防佐领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俱清、汉文悬针篆。

  直省总督、巡抚银关防,直隶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镌兼巡抚字样。江西巡抚、河南巡抚,镌兼提督字样。山西巡抚,镌兼提督盐政字样。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尚方大篆。

  钦差大臣铜关防,如督、抚式。三品以上用之。

  各省承宣布政使司银印,直纽,二台,方三寸一分,厚八分。

  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后改提法使。铜印,直纽,方二寸七分,厚九分。

  各省盐运使司铜印,直纽,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

  各省提督学政后改提学使,并改关防为印信。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尚方小篆。

  各处管理织造铜关防,长二寸九分,阔一寸九分。

  各省守、巡道后于省会地方增设巡警道、劝业道。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俱清、汉文钟鼎篆。  钦差官员铜关防、如道员式。四品以下用之。

  各府铜印,直纽,方二寸五分,厚六分。

  各府同知、通判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各州铜印,直纽,方二寸三分,厚五分。  京县铜印,直纽,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各县铜印,直纽,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盐课提举司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

  淮南仪所监制官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布政使司经历司、理问所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  盐运使司经历司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  布政使司照磨所、京府儒学、各府经历司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

  京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照磨所、司狱司、各府儒学、卫儒学、布政司库大使、府库大使、巡检司、税课司、茶马司铜印,方一寸九分,厚四分。

  各州、县儒学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五釐。

  县丞、主簿、吏目、盐课所、批验所、各驿丞、递运所、各局、各仓、各闸铜条记,长二寸四分,阔一寸三分。俱垂露篆。

  提督、总兵官银印,虎纽,三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镇守挂印总兵官银印,虎纽,二台,方三寸三分,厚九分。

  镇守总兵官铜关防,长三寸二分,阔二寸。俱清、汉文柳叶篆。

  副将、参将、游击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

  宣慰司铜印,方二寸七分,厚九分。俱清、汉文殳篆。  都司佥书铜关防,长三寸,阔一寸九分。营都司,卫、所千总铜关防,长二寸八分,阔一寸九分。

  守备铜条记,长二寸六分,阔一寸六分。

  卫守备铜印,方二寸六分,厚六分五釐。

  宣抚司铜印,方二寸五分,厚六分。

  宣抚司副使、安抚司领运千总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五釐。

  长官司指挥、佥事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汉文悬针篆。

  卫经历、宣慰司经历铜印,方二寸一分,厚四分四釐,垂露篆。

  土千户铜印,方二寸三分,厚四分五釐。  土百户铜印,方二寸,厚四分二釐。俱清、汉文悬针篆。  管理京城喇嘛班第、管理盛京喇嘛班第铜印,方二寸二分,厚四分五釐。俱清、汉文转宿篆。  正乙真人铜印,方二寸四分,厚五分。清、汉文垂露篆。  乾隆十四年,礼部奉谕:“理籓院印文之蒙古字,不必篆书。外籓扎萨克盟长、喇嘛、并蒙古、西藏,一应满洲、蒙古、唐古特文,均亦不必篆书。其在京扎萨克、大喇嘛印,满文俱篆书,蒙古文不必篆书。”又谕:“近因新定清文篆书,铸造各衙门印信,所司检阅库中所藏经略大将军、将军诸印,凡百馀颗。皆前此因事颁给,经用缴还,未经销毁者。会典复有‘命将出师,请旨将库中印信颁给’之文,遂至滥觞。朕思虎符鹊纽,用之军旅,所以昭信,无取繁多。库中所藏,其中振扬威武,建立肤功者,具载历朝实录,班班可考。今择其克捷奏凯,底定迅速者,经略印一,大将军、将军印各七,分匣收贮。稽其事迹始末,刻诸文笥,足以传示奕禩。即仍其清、汉旧文,而配以今制清文篆书,如数重造。遇有应用,具奏请旨颁给。一并藏之皇史宬。其馀悉交该部销毁。此后若遇请自皇史宬而用者,蕆事仍归之皇史宬。若因遇事特行颁给印信者,事完交部销毁。将此载入会典。”

  高宗御定印谱,钦命总理一切军务储糈经略大臣关防一,奉命、抚远、宁远、安东、征南、平西、平北大将军印各一,镇海、扬威、靖逆、靖东、征南、定西、定北将军印各一。并御制印谱序曰:“国家膺图御宇,神圣代兴,赫濯挞伐,光启鸿业。时则有推毂命将之典,及功成奏凯,还上元戎佩印。载在册府,藏之史宬。盖法物留诒,不啻如曩籍所称玉节牙璋,尚方齐斧者比。乾隆十七年,釐考国书篆字成,因详加酌定。交泰殿所遵奉世传御宝,仍依本文,不敢更易。其常行诰敕所钤用,以及部院司寺以下,外而督、抚、提、镇以下,咸改铸篆文,以崇典章、昭法守。而大将军、经略及诸将军之印,或存旧,或兼篆,一依交泰殿诸宝之例,各以时代为次。兹西陲武功将竣,爰谱图系说如左。书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信大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披斯谱也,必将曰:是印也,是我朝某年殄某寇、定某地所用也。又将曰:是印也,铸自某年,某官既奉以集事,传至某年,某官复奉以策勋者也。想见一时受成庙算,元老壮猷。丰纽重台,焜燿耳目。继自今觐扬光烈,思所以宏此远谟。弼我亿万世丕丕基,将于是乎在。以视铭绩鼎钟,图形台阁者,不尤深切著明也欤?然则观于宝谱,而一人守器之重可知;观于印谱,而群才翊运之殷又可知。诗曰:‘王之荩臣,无念尔祖。’记曰:‘君子听鼓鼙,则思将帅之臣。’一再披阅,其何能置大风猛士之怀哉!装潢蕆事,并令守者什袭尊藏。为部凡四:一皇史宬,一大内,一内阁,一盛京也。”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