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地理二十七

  △西藏

  西藏:禹贡三危之地。在四川、云南徼外,至京师万有四千馀里。周为西戎,汉为西羌。唐为吐蕃,其君长号赞普。至宋朝贡不绝。元宪宗始于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四川徼外置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等处宣抚司。世祖时,复置乌斯藏,郡县其地。明为乌斯藏,赐封号,设指挥、宣慰等司,以示羁縻。宣德、成化间,又累加封号。其地有僧号达赖喇嘛,居拉萨之布达拉庙,号为前藏;有班禅喇嘛,居日喀则城之札什伦布庙,号为后藏。太宗崇德七年,有达赖喇嘛及班禅,重译来贡。未几,为蒙古顾实汗所据。四传至曾孙拉藏汗,而准噶尔并之。康熙五十九年,官兵西讨,歼伪藏王,以西藏地赐达赖喇嘛,使蒙古旧臣颇罗鼐等五人分守。乾隆四年,敕封颇罗鼐为郡王,领藏事。至其子袭封,以罪诛,遂除西藏王爵。所有辅国公三,一等台吉一,噶布伦四,戴琫五,碟巴三,堪布一。设驻藏办事、帮办大臣,分驻前后藏以辖之。其俗称国曰图伯特,又曰唐古忒。近因藏民不遵光绪十六年与英所定条约,辱其边务大臣,致英兵入拉萨,要挟西藏立约十条,主权尽失。光绪三十一年,特派员至印度与英协商,其新改条约:一,西藏路矿电线,由中、英两国妥议办理,他国不得干预;二,西藏用人权,概归英员与驻藏大臣会议办理;三,西藏有乱,中政府须与英协商后派兵弹压;四,西藏增设商埠,由中、英两国会同办理;五,西藏土地,非得中、英两国承办,不得租借转卖。据条约观之,西藏盖为两属之国矣。  境内分四部:曰卫,曰康,曰藏,曰阿里。东界四川,东南界云南,西界西域回部大沙海,北界青海及回部。广六千馀里,袤五千馀里。北极高三十度三十五分,京师偏西二十四度十五分。

  卫:一曰前藏,即古之危,亦称中藏,即乌斯藏也。乾隆十五年,设大臣镇守。其城曰布达拉城。有坐床,为达赖喇嘛所驻,协理藏事。东界喀木,西界后藏,南界不丹,北界青海及新疆。辖城二十八。喇萨城即布达拉,在打箭炉西北三千四百八十里。札什城在喇萨南七里。德庆城在喇萨东南三十八里。柰布东城在喇萨东南二百二十里。桑里城在喇萨东南二百五十一里。垂佳普郎城在喇萨东南二百六十里。野而古城在喇萨东南三百一十里。达克匝城在喇萨东南三百三十七里。则库城在喇萨东南三百四十里。满撮纳城在喇萨东南四百四十里。拉巴随城在喇萨东南四百四十里。札木达城在喇萨东南五百四十里。达喇马宗城在喇萨东南五百六十里。古鲁纳木吉牙城在喇萨东南六百二十里。硕噶城在喇萨东南六百四十里。硃木宗城在喇萨东南七百五十里。东顺城在喇萨东南七百七十里。则布拉冈城在喇萨东南八百七十里。纳城在喇萨东南九百六十里。吉尼城在喇萨东南九百八十里。日噶牛城在喇萨西南三十里。楚舒尔城在喇萨西南百十五里。日喀尔城在喇萨西南百二十里。公喀尔城在喇萨西南百四十里,为卫地最大之城。岳吉牙来杂城在喇萨西南三百三十里。多宗城在喇萨西南四百二十里。僧格宗城在喇萨西南四百三十里。董郭尔城在喇萨西二十五里。第巴达克匝城在喇萨东北九十二里。伦硃布宗城在喇萨东北一百二十里。墨鲁恭噶城在喇萨东北百五十里。蓬多城在喇萨东北百七十里。设大汛为护防。藏地凡大汛四,一在前藏城,一在后藏。又台站二,自打箭炉至此有站五。鱼通即打箭炉、里塘、巴塘,均属四川有。前藏者二。曰察木多,曰拉里。城西南:巴则山。西:招拉笔洞山。又布达拉山,高百馀丈。又西:东噶尔山,高约四百馀丈,为西藏要隘。南:牛魔山,高二百馀丈。东北:郎路山、萨木多岭。北:布克沙克河,源出噶尔占古察岭,南流,西合沙克河。又东南流,西受库兰河,北受布克河。又东南,入喀喇乌苏。雅鲁藏布江,即大金沙江,古之跋布川也。源出藏西界卓书特部西北达木楚克哈巴布山,三源,俱东北流而合,折东流,枯木冈前山水自西南来会。又东北,江加苏木拉河自西北沙苦牙拉麻拉山东南流来会。又东,阿拉楚河北自沙拉木冈前山水会而南流,又东稍北,拉乌克藏布必拉自东北桑里池西南流,合数水来会。又东南,郭永河自东南昂则岭东北流,合数水来会。又东,萨楚藏布河自东北合诸水来会。又东,甕出河、式尔的河、满楚藏布河、萨克藏布河,合诸水来会。又东南,加木租池水北自章阿布林城合东一水南流来注之。又东南,受西南来一水,又正北流,折向西北,受西北隆左池水。又东北,莽噶拉河南自那拉古董察山来注之。又东北,钟里山水自东南来注之。又东北,经章拉则城北,又东北,鄂宜楚藏布河自西北札木楚克池合诸水东南流来注之。又北流,戒忒楚河、札克北朋楚河自北来注之。又东南,会萨普楚河。又东迳普冬庙前,乌雨克河自拉公山来注之。又东过萨喇硃噶铁索桥,迳林奔城北,龙前河自南合二水来注之。又东北,捏木河自西北来注之。折东南流,迳拜的城北岸山北,受西北来一小水,东北过铁索桥,迳楚舒尔城南,东南至日喀尔公喀尔城北,噶尔招木伦江自东北合诸水,西南流迳卫地喇萨来会,疑即古吐蕃之臧河也。雅鲁藏布江既会噶尔招木伦江,东南流,至打格布衣那城北,共八百里。年褚河自北合诸水来会。又东经叉母哈庙北,受东北萨母龙拉岭水,南流入罗喀布占国。穆楚河合柰楚河,南流入哲孟雄。滕格里池,在境西北,藏地日喀则城东北,隔山即潞江源之布喀诸池。其北隔山即大流沙也。池广六百馀里,周一千馀里,东西甚长,南北稍狭,蒙古呼天为“滕格里”,言水色同天青。其东有三水流入,皆名查哈苏太河。西有二水流入,北曰罗萨河,南曰打尔古藏布河,合西来数池水,东流入此池。次曰牙母鲁克于木卒池,中有三山,水成五色。曰马品木达赖池,郎噶池,即狼楚河也。次曰布喀池,潞江源也。东噶尔山上有关。

  康:一曰喀木。要寨曰察木多。在前藏东千二百五十里,东界四川,南界珞瑜境及英属阿萨密,西界卫地,北界青海。喀木今曰昌都,亦称前藏,本属呼图克图。康熙五十八年始纳款。设台站,置粮员一。有土城。西南有罗隆宗、舒班多、达隆宗,西北有类伍齐等部落,其南有乍丫。康熙五十八年招抚。又南有江卡,雍正元年招抚,设有官寨。东:达盖喇山、冲得喇山。南:安静大山,与川、滇分界。西:嘉松古木山。东南:夺布喇山、鼎各喇山。西南:鱼别喇山、里角大山,冬春积雪。又巴贡山、蒙堡山、擦瓦山、云山、雪山、白夺山、纳夺山、黄云山、隐山、喇贡山。东有列木喇岭。罗隆宗东有得贡喇山,山势陡峻。西:得噶喇山。舒班多东有章喇山。西南:吾抵喇山、巴喇山。西:朔马喇山,即赛瓦合山。达隆宗西有必达喇山,沙贡喇山、鲁贡喇山,两山相连。类伍齐西南有瓦合大山,山大而峻,冬春积雪。又有擦噶喇山、叶达喇山。察木多左有昂楮河,源出中坝,因通云南,亦名云河。右有杂楮河,源出九茹,因通四川,亦名川河。二水合流,入云南。澜沧江二源,一源发于匝坐里冈城西北格尔吉匝噶那山,名匝楚河,一源发于匝坐里冈城西北巴喇克拉丹苏克山,名鄂穆楚河,俱东南流,至匝坐里冈城东北察木多庙前,二水合流,名拉楚河,南流至包敦入乍丫。又南流至察瓦寺,甲仓河东北来会。又东南,左受色尔恭河,折南流,至角占,受左贡河。又东南流,迳茶利大雪山入云南,始名澜沧江。潞江在澜沧西,发源于卫地之布喀大泽,渊澄黝黑,又多伏流,蒙古呼黑为“喀喇”,水为“乌苏”,故名喀喇乌苏。迳拉萨北,有池名布喀,橢圜形,广六十里,袤一百五十里,从此池西北流出,入额尔吉根池,转东北,入衣达池,又折东南流,入喀喇池。三池俱纵广五六十里。中有三山,四池环抱。复从喀喇池东南出,纳布伦河,又东受北来二小水,折南转东,至喀喇乌苏,为西宁进藏大道,皮船为渡。转东北流,迳蒙古三十九族地,至伊库山,沙克河西北来会。又东北流,迳苏图克土司,索克河自北来会。折南流,左右各受一小水,转西南会卫楚河。折而东,受雄楚河。又东纳沙隆锡河,转东南流,类乌齐河自北来会。又东南迳必蚌山,至嘉玉桥,为滇、蜀入藏之大道。又东南流,江阳为巴克硕游牧,江阴为波密野番。又东南流,迳桑昂曲宗入江卡。江之外为怒夷,故名怒江。又东南,入云南维西,折而南下,迳云龙州西徼,右纳扞江,入保山乃名潞江。南流迳潞江安抚司。又南流少东,左纳沙河,转西南至遮放土司,从此出滇境入缅甸。罗隆宗西有偶楮河,源出噶尔藏骨岔海子,海合澜沧江南峡。隆喜楮河源出噶喇山,东流,合偶楮河。舒班多有纳硕布楚河,源出中义沟,北流,迳舒班多城西,合三溪,东北流,入喀喇乌苏。又柱吗郎错河,源出噶喇山,胄楮河,源出吾抵山,均流归偶楮河。达隆宗北有撒楮河,源出朔马喇山。东南:边楮河,流合胄楮河。有俄楮河,源出沙贡喇山,流合叶楮河。类乌齐东北有扎楮河,即昂楮河下流。乍丫有勒楮河,源出昂喇山。乐楮河,源出作喇山。又有甲仓河,源出官角,西南流,迳草里工,又西南,至洛隆宗,合洛楚河,又西南至乍丫寺前。与猛楚河合。有色楮河,源出上纳,夺流入察木多大河。  拉里:一名喇里。在前藏东五百九十里,察木多西六百六十里,达隆宗西北。康熙五十五年,其地有黑喇嘛,附于准噶尔。寻讨平之,以地属前藏。设台站,置粮员一。无城。西南有工布江达。江达称沃壤。亦平西藏时就抚。又其南有达克,东北有西藏大臣所属三十九土司。亦有入甘肃西宁界者,皆喀喇乌苏番众也。拉里有拉里大山,势如龙,上下险峻,四时积雪。西南有瓦子山,番人呼为卓拉大山,延亘数百里,多积雪。江达西有鹿马岭,高约四十里,为西藏要隘。拉里东有同妥楮河,源出鲁贡喇山,流合得楮河。有热水塘,四时常温,番人呼为擦楮卡。江达有冈布藏布河,自卫地东纳东北察拉岭水,又东南,有危楚河自东北来会。又东南,有牛楚河自西北来会。东流过打克拉崩桥,又东,受东北二水,又南,迳的牙尔山西,入冈布部落。至撇皮唐他拉东喀木境内,有薄藏布河自东北来会,土人曰喀克布必拉。迳噶克布衣书里东城西,又南,迳塞母龙拉岭东,朵格拉冈里山西,出冈布境。迳公拉冈里山西,又南入罗喀布占国,下流入雅鲁藏布江。匝楚藏布江,即年渚必拉江,源出沙羽克冈拉山,即喀尔靼庙东南山也。有水东流,曰马木楚河,与南来巴拉岭之巴隆楚河会。又东北,与北来乌山之乌斯江会。又东,迳鹿马岭,至顺达,有水曰佳囊河,发源过拉松多,东南流,迳江达城东,折而南流,合东二小水来会。又东南曲曲流,至工布什噶城南,有水东北自巴麻穆池南流,合东一水来会。又折而西南,有西来齐布山之牛楚河,合而南流,至工布珠穆宗城东、底穆宗城西,又东南至布拉冈城东,合于雅鲁藏布江。又桑楚河,南流,有雅隆布河出舒班多南境来注之,是为薄藏布河,又南入罗喀布占国,注雅鲁藏布江。

  藏:即后藏,一曰喀齐。在前藏西南五百馀里地,曰札什伦布,即古之藏也。南界尼泊尔,东界卫地,西界阿里,北界新疆。乾隆十五年,设大臣镇守。其城曰札什伦布城,有坐床,为班禅额尔德尼所驻,协理藏事。有汛三:在本城一;外二,曰江孜,曰定日。西境彭错岭。北境那木岭。北有雅鲁藏布江,出阿里西南界山,东流,有郭永河东北流注之。又受那乌克藏布河、萨布楚河、萨尔格藏布河,又近城北会多克楚河,至城西会南来之当出河,又迳布克什里山南,江至此已行二千五百馀里,又东入前藏界。北有打尔古藏布河,流入前藏,潴为腾格里池,广六百馀里。

  江孜:在札什伦布城南二百里。驻守备一。南有帕里边寨,东连布鲁克巴,西通哲孟雄,外接西洋部落噶里噶达。东有千坝,南有宗木小部落,西南有定结,北有拉孜,皆有官寨。东南:珠布拉大雪山。西南:喀木巴拉山及萨木岭。定结之西有朋出藏布河,源有三,一西出书尔木藏拉山,一东出西尔中马山,一东南出瓜查岭。合而东南流,受西一小水。又南曰朋必拉,又南,有一水南自绰尔猛通那冈里山来会,折东流,受南北水各一。又东南流,受西南涿失冈千山、阿巴拉山之水二,又东流,受南一水,又东北至罗西喀尔城南,有一河,即西北拉喀拉布山二水,合东南流,迳城北。罗楚河自北纳三水,南流合焉。又东北,罗藏布河自西北来注之。又东绕冈龙前山之北,折南流,受西来之牛藏布河。又东南,受帕里藏布河。又西南,牛楚河西自年尔木城合数水来会。又东南流,出藏南境,过硃拉拉依部落,入厄讷特克国界,下流入雅鲁藏布江。汛西有年楚河,源有二,一出硃母拉母山东北,一出其东顺拉岭下。泉池十数,汇为一水,北流,名章鲁河,又东北,至娘娘庙东,有八水从东北喀鲁岭诸山,又南札木长山、社山来,合而西南流来会。转西北流,过江孜城西,又西北过白满城西,受四水来注。又北,始名年楚河。经日喀则城东南,过苏木佳石桥,长七十丈,有十九洞,为藏地桥梁之冠。又北流,入雅鲁藏布江,源长共八百馀里。西有帕里藏布河,有一水西南流,汇为噶尔撮池,南流而西,又为查木苏池,又西南流,折向东南,合东北来一水,又西南,会西北来之噶拉岭水,又西迳帕里城西,又西南受二水,土人名藏曲大河,西流入朋楚河。

  定日:在札什伦布城西南七百馀里。驻守备一。有汛。城三面距边,南有纟戎辖,西南有聂拉木,西有济咙,西北有宗喀。绒辖之东南有喀达,喀达之西南有阳布,俱接廓尔喀界。宗喀之南有布陵,南近廓尔喀,北接拉达克汗部落。其西北有萨喀,又西北极边有阿里。以上各地俱有营官。东:崇乌拉山、甲错山。西南:嘉汭大山。西:通拉山。喀达之西有霞乌拉山。宗喀之东有巩塘拉山。布陵境内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直陕西西宁府西南五千五百九十馀里。其山高五百五十馀丈,周一百四十馀里,四面峰峦陡绝,高出众山百馀丈,积雪如悬崖,浩然洁白。顶上有泉,流注至山麓,即伏流地下。前后环绕诸山,皆巉岩峭峻,奇峰拱列。按其地势,出西南徼外,以渐而高,至此而极。山脉蜿蜒,分幹向西北者,为僧格喀巴布、冈里木孙诸山,绕阿里而北,入西域之和阗南山及葱岭诸山。向东北者,为札布列斜而充、角乌尔充、年前唐拉、萨木坦冈、匝诺莫浑乌巴什、巴颜哈喇诸山。环卫地,竟青海,连延而下,六千馀里,至陕西西宁等处边界。向西南者,为闷那克尼兒、萨木泰冈诸山,亘阿里之南,入厄讷特克国。向东南者,为达木楚克喀巴布冈、噶尔沙弥、弩金冈苍诸山,历藏、卫达喀木,至云南、四川之境。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楚兒沁藏布兰木占巴、理籓院主事胜住等,绘画西海、西藏舆图,测量地形,以此地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皆由此起云。水经注:“阿耨达山,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少东,有水名萨罕;少东,有水名恆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入恆水。”今阿里为藏中极西南地,近古天竺境。此山西出狼楚、拉楚、麻楚三大水皆西流,转东而南,合为冈噶江,入南海。疑此即阿耨达山也。又有打母硃喀巴珀山,山形似马。郎千喀巴珀山,山形似象。生格喀巴珀山,山形似狮。马珀家喀巴珀山,山形似孔雀。皆与冈底斯山相连。冈噶江即出郎千喀巴珀山北麓,泉出汇为池,西北流,合东北来一水,又西而东北,公生池水伏而复出,合北来三水,西南流来会,为马品木达赖池。自西流出为郎噶池,受东北来一水,从西流出,折向西南,曰狼楚河,曲曲二百馀里,有楚噶拉河自东北来注之。又西折北而东北,迳古格札什鲁木布则城之西、则布龙城之东,折西北而西南流,迳则布龙城西南,又折而西北流,拉楚河自西北来会。三水既会,始名曰冈噶江。又东南流,出阿里界,迳马木巴柞木郎部落,至厄讷特克入南海。朋出藏布河在定日北,东南流,纳结楚河、隆岗河,入定结。有牛楚河,出喜拉冈参山,东南流,合东北冈布纥山水,又东南,迳济咙城南境,受北来查母硃山一水,始曰牛楚必拉。又东流,迳年尔母城北境,折而东南,又转而东北流,会朋出藏布河。萨喀境内有盐池。阿里东北九百馀里有达鲁克池,隆布河与纳鞠河皆入焉。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