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佟国维马齐子富良马齐弟马武马武子保祝

  阿灵阿子阿尔松阿揆★鄂伦岱

  佟国维,满洲镶黄旗人,佟国赖次子,孝康章皇后幼弟,孝懿仁皇后父也。顺治间,授一等侍卫。康熙九年,授内大臣。吴三桂反,子应熊以额驸居京师,谋为乱,以红帽为号。国维发其事,命率侍卫三十人捕治,获十馀人,械送刑部诛之。二十一年,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二十八年,推孝懿仁皇后恩,封一等公。

  二十九年,师征噶尔丹,命参赞大将军裕亲王军务,次乌阑布通,与兄都统国纲并率左翼兵进战。国纲战没,国维自山腰出贼后击之,溃遁。师还,以未穷追,部议当夺官,命罢议政大臣,镌四级留任。三十五年,从上征噶尔丹,出独石口,以驼运稽迟请罪,上贳之。三十六年,复从上征噶尔丹,噶尔丹窜死。叙功,还所镌级。四十三年,以老解任。

  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病废幽禁,上郁怒成疾。国维奏:“皇上治事精明,断无错误。此事於圣躬关系甚大,请度日后若易於措置,祈速赐睿断;若难於措置,亦祈速赐睿断。总之,将原定意指熟虑施行为是。”上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中孰可为皇太子者,诸大臣举皇子允禩,上愈不怿。旋以皇太子病愈,命释之。四十八年正月,召诸大臣诘孰先举允禩,实出大学士马齐。上召国维,举国维前奏语,问:“尔既解任,事与尔无与。乃先众陈奏,何意?”国维对:“臣虽解任,蒙皇上命为国舅,冀圣躬速愈,故请速定其事。”上曰:“将来措置难易,至时自知之。人其可怀私而妄言乎?”次日,复谕曰:“尔每言祝天求佛,原皇上万岁。嗣后惟深念朕躬,谓诸皇子皆吾君之子,不有所依附而陷害其馀,是即俾朕易於措置也。”阅月,上已定复立允礽为皇太子,又谕曰:“尔乃国舅,又为大臣。皇太子前染疯疾,朕为国家计,安可不行拘执?后知为人镇魇,调治全愈,又安可不行释放?朕拘执皇太子时,并无他意。不知尔肆出大言,激烈陈奏,果何心也?诸大臣闻尔言,众皆恐惧,遂欲立允禩为皇太子,列名保奏。朕临御已久,安享太平,并无所谓难措置者,臣庶亦各安逸得所。今因尔言,群小复肆为妄语,诸臣俱终日忧虑,若无生路。此事关系甚重,尔既有此奏,必有确见,其何以令朕及皇太子、诸皇子不致殷忧,众心亦可定?其明白陈奏。”国维引罪请诛戮。上复谕曰:“朕特为安抚群臣,非欲有所诛戮。尔初陈奏,众方赞尔,谓如此方可谓国家大臣。今尔情状毕露,人将谓尔为何如人?朕断不加尔诛戮,尔其无惧,但不可卸责於朕。观尔言迷妄,其亦为人镇魇欤?”

  五十八年,卒,赐祭葬。雍正元年,赠太傅,谥端纯。世宗手书“仁孝勤恪”榜,命表於墓道。子隆科多,自有传。

  马齐,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米斯翰子。由廕生授工部员外郎。历郎中,迁内阁侍读学士。康熙二十四年,出为山西布政使,擢巡抚。马齐入觐,上褒其居官勤慎,勉以始终如一。久之,上命九卿举督抚清廉如于成龙者,以马齐及范成勋、姚缔虞对。寻命偕成龙、开音布往按湖广巡抚张汧贪黩状。初命侍郎色楞额往按上荆南道祖泽深,并令察汧,色楞额曲庇,不以实陈。马齐与成龙覆按,具得汧、泽深贪墨状,并色楞额论罪如律。

  二十七年,迁左都御史。时俄罗斯遣使请定界,诏遣大臣往议。马齐疏言:“俄罗斯侵据疆土,我师困之於雅克萨城,本可立时剿灭,皇上宽容,不忍加诛。今悔罪求和,特遣大臣往议,垂之史册,关系甚钜。其档案宜兼书汉字,使臣并参用汉员。”诏如议行。寻命偕尚书张玉书等勘阅河工。二十九年,列议政大臣。都御史与议政,自马齐始。寻迁兵部尚书。时喀尔喀诸部避噶尔丹侵掠,举族内乡。诏沿边安插,命马齐偕侍郎布图等先期檄左右翼部长至上都河、额尔屯河两界以待。上出塞,喀尔喀诸部朝行在,定诸王、贝子、公等爵秩牧地。乌珠穆沁台吉车根等叛附噶尔丹,命马齐往按,寘诸法。调户部尚书。三十五年,上亲征噶尔丹,命马齐檄喀喇沁、翁牛特兵备战。还京师,兼理籓院尚书。噶尔丹旋败遁,诏来春复亲出塞,命先期往宁夏安置驿站。三十八年,授武英殿大学士,赐御书“永世翼戴”榜。  四十七年冬,皇太子允礽既废,储位未定,佟国维奏请速断。上召满、汉文武诸大臣集暢春园议诸皇子中孰可为皇太子者。上意在复立皇太子,而诸皇子中贝勒允禩觊为皇太子最力,诸大臣揆叙、王鸿绪及佟国纲子鄂伦岱等为之羽翼。集议日,马齐先至,张玉书后入,问:“众意谁属?”马齐言众有欲举八阿哥者。俄,上命马齐毋预议,马齐避去。阿灵阿等书“八”字密示诸大臣,诸大臣遂以允禩名上,上不怿。明年正月,召诸大臣问其日先举允禩者为谁,群臣莫敢对。上严诘,群指都统巴珲岱。上曰:“是必佟国维、马齐意也。”马齐奏辩。巴珲岱言汉大臣先举。上以问大学士张玉书,玉书乃直举马齐语以对。上曰:“马齐素谬乱。如此大事,尚怀私意,谋立允禩,岂非为异日恣肆专行计耶?”马齐复力辩,辞穷,先出。翌日,上谕廷臣曰:“马齐效用久,朕意欲保全之。昨乃拂袖而出,人臣作威福如此,罪不可赦!”遂执马齐及其弟马武、李荣保下狱。王大臣议马齐斩,马武、李荣保坐罪有差,尽夺其族人官,上不忍诛,命以马齐付允禩严锢,李荣保、马武并夺官。

  四十九年,俄罗斯来互市,上念马齐习边事,令董其事,李荣保、马武皆复起。寻命马齐署内务府总管。五十五年,复授武英殿大学士。

  世宗即位,降敕褒谕,予一等阿达哈哈番,寻命袭其祖哈什屯一等阿思哈尼哈番,进二等伯,加太子太保。雍正元年,改保和殿,进太保。三年,复降诏褒其忠诚,加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其子富良袭。十三年,引疾乞罢,许致仕。乾隆四年,病笃,高宗谕谓马齐历相三朝,年逾大耋,举朝大臣未有及者,命和亲王及皇长子视疾。寻卒,年八十八,赠太傅,谥文穆。子富兴,袭爵,坐事黜,以富良袭,进一等伯。十五年,加封号曰敦惠。

  富良,自散秩大臣授銮仪卫銮仪使,累迁西安将军,兼领侍卫内大臣。卒,谥恭勤。

  马武,马齐弟。初授侍卫,兼管佐领。累擢镶白旗汉军副都统。因马齐得罪夺官。旋起内务府总管,迁镶白旗蒙古都统。世宗即位,授领侍卫内大臣。雍正四年,卒,命视伯爵赐恤,授三等阿达哈哈番,赐祭葬,谥勤恪。

  马武子保祝,初授侍卫。累迁直隶提督,以病解任,起正红旗蒙古都统。卒,谥恭简。  阿灵阿,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遏必隆第五子。初任侍卫,兼佐领。康熙二十五年,袭一等公,授散秩大臣,擢镶黄旗满洲都统。阿灵阿女兄,上册为贵妃。贵妃薨,殡朝阳门外,阿灵阿举家在殡所持丧。与兄法喀素不睦,欲致之死,乃播蜚语诬法喀。法喀以闻,上震怒,夺阿灵阿职,仍留公爵。寻授一等侍卫,累迁正蓝旗蒙古都统,擢领侍卫内大臣、理籓院尚书。四十七年,与揆叙、王鸿绪等密议举允禩为皇太子。上以马齐示意诸大臣,予严谴,不复穷治兴大狱。五十五年,卒。

  子阿尔松阿,降袭二等公,擢领侍卫内大臣、刑部尚书。雍正二年,世宗召诸大臣谕曰:“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险,结党营私,惟阿灵阿、揆叙为甚。当年二阿哥之废,断自圣衷。岂因臣下蜚语遂行废立?乃阿灵阿、揆叙攘为己力,要结允禩等,造作无稽之言,转相传播,致皇考愤懑,莫可究诘。阿灵阿子阿尔松阿柔奸狡猾,甚於其父。令夺官,遣往奉天守其祖墓;并将阿灵阿墓碑改镌‘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以正其罪。”四年,命诛阿尔松阿,妻子没入官。乾隆元年,以阿灵阿墓碑立祖茔前,墓已迁而碑尚存,命去之。妻子释令归旗。

  揆叙,字凯功,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子。康熙三十五年,自二等侍卫授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累擢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奉使册封朝鲜王妃。寻充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迁工部侍郎。

  初,明珠柄政,势焰薰灼。大治园亭,宾客满门下。揆叙交游既广,尤工结纳,素与允禩相结。皇太子既废,揆叙与阿灵阿等播蜚语,言皇太子诸失德状,杜其复立。四十七年冬,上召满、汉大臣问诸皇子中孰可为皇太子者,揆叙及阿灵阿、鄂伦岱、王鸿绪等私与诸大臣通消息,诸大臣遂举允禩。事具马齐传。

  五十一年,迁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疏言:“近闻外省塘报,故摭拾大小事件,名曰‘小报’,骇人耳目。请饬严禁,庶好事不端之人,知所儆惧。”诏允行。五十六年,卒,谥文端。雍正二年,发揆叙及阿灵阿罪状,追夺揆叙官,削谥。墓碑改镌“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

  鄂伦岱,满洲镶黄旗人,佟国纲长子。初任一等侍卫。出为广州驻防副都统。康熙二十九年,擢镶黄旗汉军都统,袭一等公。三十五年,上亲征噶尔丹,鄂伦岱领汉军两旗火器营,出古北口。扈跸北巡塞外。三十六年,擢领侍卫内大臣。坐事降一等侍卫。寻授散秩大臣。四十六年,复授领侍卫内大臣。五十九年,命出边管蒙古驿站。世宗立,召还,授正蓝旗汉军都统。

  雍正三年,谕曰:“鄂伦岱与阿灵阿皆党於允禩。当日允禩得罪,皇考时方驻跸遥亭,命执允禩门下宦者刑讯,具言鄂伦岱等党附状。鄂伦岱等色变,不敢置辩。四十九年春,皇考自霸州回銮,途中责鄂伦岱等结党,鄂伦岱悍然不顾。又从幸热河,皇考不豫,鄂伦岱日率乾清门侍卫较射游戏。皇考於行围时数其罪,命侍卫鞭挞之。鄂伦岱顽悍怨望,虽置极典,不足蔽辜。朕念为皇祖妣、皇妣之戚,父又阵亡,不忍加诛。令往奉天与阿尔松阿同居。”四年,与阿尔松阿并诛,仍谕不籍其家,不没其妻子。  子补熙,自廕生授理籓院员外郎,袭国纲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官至绥远城将军。卒。谥温僖。

  论曰:理密亲王既废,自诸皇子允禟、允礻我辈及诸大臣多谋拥允禩,圣祖终不许。诚以储位至重,非可以觊觎攘夺而致也。佟国维陈奏激切,意若不利於故皇太子,语不及允禩,而意有所在,马齐遂示意诸大臣。然二人者,皆非出本心,圣祖谅之,世宗亦谅之,故能恩礼勿替,赏延於后嗣。若阿灵阿父子、揆叙、鄂伦岱、王鸿绪固拥允禩最力者,世宗既谴允禩,诸臣生者被重诛,死者蒙恶名,将安所逃罪?鸿绪又坐与徐乾学等比,被论。事别见,故不著於此篇。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