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宗室奕山隆文宗室奕经文蔚特依顺余步云

  宗室奕山,恂郡王允四世孙,隶镶蓝旗。授乾清门侍卫。道光七年,从征喀什噶尔,擢头等侍卫、御前行走。历伊犁领队大臣、参赞大臣。十八年,授伊犁将军。二十年,偕副都统关福赴塔什图毕治垦务,辟田十六万四千馀亩,奏请置回千户及五品伯克以下官。召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

  二十一年,命为靖逆将军,督师广东,尚书隆文、提督杨芳为参赞副之。时英兵已陷虎门,杨芳先至,听美利坚人居间,乞许通商,被严斥,促奕山速赴军。三月,抵广州。英舰横亘省河,奕山问计於林则徐,则徐议先遣洋商设法羁縻,俾英舰暂退;塞河道,积沙囊於岸以御砲,然后以守为攻。奕山不能用,且自琦善撤防,旧储木椿钜石皆为敌移去,时以杉板小船游弋以诱我师。杨芳主持重,以募勇未集,不欲浪战。奕山初亦然之,既而惑於左右言,欲侥幸一试,芳止之不可。夜进兵,乘风毁七艘,报捷,诘旦乃知误焚民舟,而英兵大至,连舟抵城下;御於河南,互有杀伤,遂闭城。

  敌以轮船袭泥城,副将岱昌等闻砲先遁,毁师船六十有奇,城外东西砲台并陷。英兵进踞后山四方砲台,奕山居贡院,砲火及焉,军民惶惧,乃遣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见义律议息兵。义律索烟价千二百万,美商居间减其半,并许给香港全岛,英兵乃退。奕山偕隆文先退,屯距城六十里小金山,讳败为胜。疏言:“义律穷蹙乞抚,照旧通商,改偿费为追交商欠,由粤海关及籓运两库给之。”宣宗览奏,以夷情恭顺,诏允所请。闽浙总督颜伯焘迭疏劾其欺罔,下广西巡抚梁章钜察奏,乃得其状,报闻。

  英人既得赂於粤,移兵犯闽、浙。奕山等始收回大黄、猎德、虎门诸砲台,填塞省河。乡民於义律未退时,困之三元里,余保纯趋救始得出。於是团练日盛,中外皆言粤民可用,遂撤客军,改募练勇。迭诏趣奕山等规复香港,实不能战,惟屡疏陈飓风漂没敌船,毁香港蓬藔,藉修砲台未竣、造船未就为词,以塞严诏。二十二年,英人撤义律回国,以濮鼎查代之,大举犯浙江、江苏。诏斥奕山陈奏欺诈,严议褫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左都御史,仍留汉军都统任。及和议定,追论援粤失机,褫职治罪,论大辟,圈禁宗人府空室。

  二十三年,释之,予二等侍卫,充和阗办事大臣,调伊犁参赞大臣,署将军。二十七年,调叶尔羌参赞大臣。安集延布鲁特、回匪入边,围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命陕甘总督布彦泰督师讨之,奕山为副,连破贼於科科热依瓦特及苏噶特布拉克,贼遁走。论功,封二等镇国将军,赐双眼花翎。寻授内阁学士,调伊犁参赞大臣,兼镶黄旗蒙古都统。二十九年,授伊犁将军。俄罗斯遣使至伊犁,请於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三处通商,诏允其二,惟喀什噶尔不许。咸丰元年,俄人复固请,仍拒之,偕参赞布彦泰与定伊塔通商章程十七条。祭酒胜保疏论当仿恰克图通商旧例,限以时日、人数。奕山议:“抚驭外夷以信为主,既已议定章程,旋改必有藉口。”如所请行。累授内大臣、御前大臣,仍留将军任。

  五年,调黑龙江将军。时俄罗斯以分界为名,欲得黑龙江、松花江左岸地,遣舰入精奇里江,建屋於霍尔托库、图勒密、布雅里。奕山疏陈阳抚阴防之策。七年,俄使请入京,拒不许。八年,俄人偕英、法、美三国合兵犯天津。三国窥商利,而俄志在边地,於是俄使木里裴岳幅至爱珲,坚请画界,奕山允自额尔古纳河口循黑龙江至松花江左岸之地尽属之俄。俄使知奕山昧於地势,驻兵黑龙江口,复索绥芬河、乌苏里江地,奕山慑其兵威,勿能抗,疏称未许,然已告俄使可比照海口等处办理。逾年,与俄使会於爱珲,定约三条,鑱满、蒙、汉三体字为界碑。大理寺少卿殷兆镛劾奕山:“以边地五千馀里,藉称閒旷,不候谕旨,拱手授人,始既轻诺,继复受人所制,无能转圜。”诏切责之,革职留任;又以纵俄舰往黑龙江不之阻,褫御前大臣,召回京。

  十一年,联军在京定约,因奕山前议,自乌苏里江口而南逾兴凯湖,至绥芬河、瑚布图河口,复沿珲春河达图们江口,以东尽与俄人,语具邦交志。寻复御前大臣,补正红旗蒙古都统。同治中,封一等镇国将军,授内大臣。以疾罢。光绪四年,卒,谥庄简。子载鷟,理籓院侍郎。载鷟子溥瀚,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孙毓照,一等奉国将军。

  隆文,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红旗人。嘉庆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坐事罢职,捐复,授翰林院侍讲。累擢内阁学士。道光中,充驻藏大臣。历吏部、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屡奉使出谳狱。偕奕山督师广东,意不相合,甫至,病,忧愤而卒,谥端毅。

  宗室奕经,成亲王永瑆孙,贝勒绵懿子,承继循郡王允璋后,隶镶红旗。授乾清门侍卫,历奉宸院卿、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道光三年,坐失察惇亲王肩舆擅入神武中门,褫兼职,留内阁学士任。五年,迁兵部侍郎。十年,从征喀什噶尔回匪,事平回京,历吏部、户部侍郎。十四年,出为黑龙江将军。十六年,召授吏部尚书,兼步军统领。二十一年,协办大学士。

  英兵犯浙江,定海、镇海及宁波府城相继陷,裕谦死事,命为扬威将军,督师往剿,都统哈哴阿、提督胡超为参赞,寻易侍郎文蔚、都统特依顺副之。陛辞日,宣宗御勤政殿,训示方略,特诏:“申明军纪,凡失守各城逃将逃兵,军法从事。”发交内库花翎等件,有功者立予懋赏,勉以恩威并用,整饬戎行。大学士穆彰阿奏请释琦善出狱,随赴军前效力,奕经卻之。

  奕经分属懿亲,素谨厚,为上所倚重,奉命专征,颇欲有为而不更事,尤昧兵略。奏调陕甘、川、黔兵一万人,请拨部饷一万两,仓猝未集,驻苏州以待。上以诸将少可恃者,命凡文武员弁及士民商贾有奇材异能一艺可取者,许诣军前投效。奕经渡江后,於营门设木匭,纳名即延见,且许密陈得失。於是献策者四百馀人,投效者一百四十馀人,而军中所辟僚佐,多阘冗京员,投效者亦无异才。惟宿迁举人臧纡青自负气节,为言议抚徒损国威,始决主战;又劝劾斩失律提督余步云以立威望,疏具而旋寝。以浙兵屡溃,不堪临阵,召募山东、河南、安徽义勇。

  浙事日亟,巡抚刘韵珂促援,迟不至,遂相恶。久驻江苏,以供应之累,官吏亦厌之,饷需文报,皆延搁不时应。十二月,始抵杭州。前泗州知州张应云献策规复宁波,奕经、文蔚皆然之,遂令总理前敌营务。应云以重赀购宁波府吏陆心兰为内应,日报机密多虚诳。奕经祷於西湖关庙,占得“虎头”之兆,乃议於二十二年正月寅日寅时进兵,屡遣谍,为敌所获,漏师期。初,英兵踞府城仅二三百人,舰泊定海。至是,濮鼎查率十九艘兵二千散泊江岸,早为之备矣。奕经由绍兴进曹娥江,而慈谿敌兵退。应云请急进,遂驻慈谿东关,文蔚分屯长谿岭,令提督段永福、余步云等趋宁波,游击刘天保趋镇海,副将硃贵驻大宝山,而应云率所募义勇驻骆驼桥,为诸军策应,约於正月晦数路并举。而敌已勾结应云部勇,势且生变,不及待期,先二日轻军分袭,不携枪砲。永福等入宁波南门,中地雷,天保甫及镇海城下,为敌砲击退,皆大败。越日,应云所具火攻船为敌所焚,军中自惊,奔大宝山。硃贵收集溃兵图进攻,敌兵已至,力战竟日,杀伤相当,无援,贵死之。文蔚闻败亦退,军资器械弃失殆尽。奕经留军绍兴,回驻杭州,自请严议,诏原之。英舰乘胜由海窥钱塘江,以尖山海口浅阻,寻退去。

  郑鼎臣者,殉难总兵国鸿子,曾从父军。奕经予二十四万金,令募水勇规复定海,闻宁镇之败,逡巡海上。奕经督之严,乃报三月三日败敌於定海十六门洋面,毁船数十,歼毙数百。刘韵珂以为欺罔,奕经遣侍卫容照等出洋查勘,得焚毁船木及坏械回报,乃疏闻,赐奕经双眼花翎,鼎臣亦被奖。时宁波英兵忽退,留舰招宝山海口,改犯乍浦,陷之。奕经不能赴援,而以收复宁波奏,诏斥不先事预防,革职留任。既而英兵犯江南,陷镇江,逼江宁,命奕经赴援,寻命驻王江泾防御。奕经自宁波、慈谿之败,军心涣散,不能复用,益为刘韵珂所揶揄,议守议抚,一不使闻。及和议成,撤师,诏布奕经等劳师糜饷、误国殃民罪状,逮京论大辟。

  圈禁逾年,与琦善同起用,予四等侍卫,充叶尔羌帮办大臣。为御史陈庆镛论劾,仍褫职。未几,复予二等侍卫,充叶尔羌参赞大臣,调伊犁领队大臣。坐审鞫英吉沙尔领队大臣斋清额诬捕良回狱不当,褫职发黑龙江。三十年,释回。咸丰初,历伊犁、英吉沙尔领队大臣。二年,召授工部侍郎,调刑部,兼副都统。三年,命率密云驻防赴山东防粤匪,卒於徐州军次,依侍郎例赐恤。  文蔚,费莫氏,满洲正蓝旗人。嘉庆二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累擢至兵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内务府大臣。方其驻长谿岭也,闻诸路军皆不利,欲移营走。敌杂难民溃兵猝至,焚毁营帐,乃奔曹娥江,收集溃兵,退保绍兴。欲渡钱塘江,为刘韵珂所阻。寻以定海报捷,加头品顶戴。军事竣,追论失机,褫职下狱。逾年,释出,予三等侍卫,充古城领队大臣,复褫职。咸丰初,历喀喇沙尔、哈密办事大臣,驻藏大臣,奉天府尹。五年,卒。

  特依顺,他塔喇氏,满洲正蓝旗人,福州驻防。累迁协领。道光十三年,从平台湾张丙乱,擢荆州副都统。历腾越镇总兵、密云副都统、宁夏将军。二十一年,予都统衔,授参赞大臣,督师广东。寻命改赴浙江办理军务,驻守省城,署杭州将军,遂实授。乍浦陷,坐革职留任。和议成,命筹办浙江善后事宜。二十六年,调乌里雅苏台将军。二十九年,卒。  余步云,四川广安人。嘉庆中,以乡勇从剿教匪,积功至游击。平瞻对叛番,累擢重庆镇总兵。道光七年,率本镇兵从杨遇春征回疆,破贼洋阿尔巴特庄;偕杨芳击贼於毗拉满,大败之,复和阗,追擒贼酋玉努斯,授乾清门侍卫,擢贵州提督。调湖南。十二年,率贵州兵剿江华瑶赵金龙,偕提督罗思举破贼巢,金龙就歼,加太子少保。复破粤瑶於永州蓝山,擒其渠。从尚书禧恩赴广东剿连州瑶,平之,赐双眼花翎,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历四川、云南提督,复调贵州。十八年,擒仁怀匪首谢法真,加太子太保,调福建提督。

  二十年,英兵初陷定海,率师赴援,调浙江提督。二十一年,定海既收还,步云驻防镇海。裕谦来督师,疏言步云不可恃,未及易而英兵猝至,复陷定海,三镇战殁。步云屯招宝山,总兵谢朝恩分守金鸡岭。步云号宿将,实巧猾无战志,又嗛裕谦刚愎,将战,裕谦召与盟神誓师,讬疾不赴,且献缓敌之策。敌攻其前,而以小舟载兵由石洞攀援登后山,步云遽弃砲台走,敌乃据招宝山俯击镇海城,金鸡岭及县城先后陷。步云退宁波,敌掩至,坠马伤足,仅免,府城遂陷。步云疏闻,委败於裕谦。裕谦既殁,其妻赴京讼之。二十二年,从奕经规复宁波,不克,褫步云职,逮京,命军机大臣会刑部讯鞫。廷臣争劾其罪,亦有原之者,狱久延,尚书李振祜坚持,谳乃定。诏曰:“余步云膺海疆重寄,未阵获一贼,身受一伤,首先退缩,以致将士效尤,奔溃弃城,直同兒戏。傥不置之法,不惟无以肃军政而振人心,且何以慰死节诸臣於地下?”步云遂弃市。  论曰:奕山、奕经,天潢贵胄,不谙军旅,先后弃师,如出一辙,事乃益不可为。其人皆庸闇不足责,当时廷臣不能预计,疆吏不能匡救,可谓国无人焉。奕山后复弃东北边地,其贻患尤深。余步云庸懦巧猾,卒膺显戮。宣宗於偾事诸人,皆从宽典,伸军律者,仅步云一人耳。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