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讷亲傅恆子福灵安福隆安福隆安子丰绅济伦福长安  讷亲,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额亦都曾孙。父尹德,附见其父遏必隆传,讷亲其次子。雍正五年,袭公爵,授散秩大臣。十年,授銮仪使。十一年十二月,命在办理军机处行走。十三年,世宗疾大渐,讷亲预顾命。高宗即位,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号“总理王大臣”。授讷亲镶白旗满洲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协办总理事务。十二月,敕奖讷亲勤慎,因推孝昭仁皇后外家恩,进一等公。乾隆元年,迁镶黄旗满洲都统。二年,迁兵部尚书。十一月,庄亲王等请罢总理事务,讷亲授军机大臣。叙劳,加拖沙喇哈番世职。三年二月,领户部三库。九月,命协办户部。直隶总督李卫劾总河硃藻诈欺贪虐,命讷亲与尚书孙嘉淦勘谳,藻坐流。讷亲因与嘉淦条上永定河南北岸建筑闸坝诸事。十二月,迁吏部尚书。四年五月,加太子太保。

  讷亲贵戚勋旧,少侍禁近,受世宗知,以为可大用。迨高宗,恩眷尤厚。讷亲勤敏当上意,尤以廉介自敕,人不敢干以私。其居第巨獒缚扉侧,绝无车马迹。然以早贵,意气骄溢,治事务刻深。左都御史刘统勋疏论讷亲领事过多,任事过锐。上谕曰:“讷亲为尚书,模棱推诿,固所不可,但治事未当,亦所不免,朕时时戒毋自满。今见此奏,益当自勉。”语详统勋传。

  九年正月,命讷亲阅河南、江南、山东诸省营伍,并勘海塘、河工。时直隶天津、河间二府方以灾治赈,令顺道先往察覈。疏请展赈一月,从之。讷亲使事既蕆,分疏上陈,其勘诸省营伍,言:“遍阅三省督抚、河漕、提镇为标者十七,优绌互见。惟河南南阳、江南苏松水师二镇最劣。请下部覈赏罚。”其勘江、浙海塘,言:“旧日浙江潮自蜀山中小亹出入,近海宁为北大亹,近萧山为南大亹,涨沙宽阔,为杭州、绍兴二府保障。迨中小亹渐湮,潮趋蜀山北,震荡为患。若濬中小亹故道,减大亹潮力,上下塘工悉可安堵;即中小亹未可遽复,则当择险要多为坦坡,木石戧坝,俾撇水积淤资以御潮。至诸处柴塘,停沙阻水,无烦议改石工。入江南境,地平而潮缓,华亭旧塘坚緻,宝山新塘尺度参差,工作又不中程。金山、奉贤、南汇、上海皆土塘,距海稍远,所司守护如法,当无他虞。”其勘洪泽湖,请濬盐河俾通江,疏串场河俾达海,并停天然二坝、高堰下游二堤。其勘南旺湖,请以湖中涸地贷贫民耕稼。别疏言:“各直省政事,督抚下司道,司道下州县,州县官惟以簿书钱穀为事,户口贫富、土地肥瘠、物产丰啬、民情向背、风俗美恶、以及山川原隰、桥梁道路,皆漫置不省。官但有条教,民惟责纳赋,浮文常多,实意殊少。请敕各直省督抚,令州县官遍历境内,何事当兴举,何事当整饬,行之有无治效,以实报长官,长官即是为殿最,以实达朝廷。似亦崇实效、去虚文、饬吏治、厚民生之一端也。”皆下部议行。  十年三月,协办大学士。五月,授保和殿大学士,仍兼吏部尚书。十二年四月,命如山西会巡抚爱必达谳万全民张世禄、安邑民张远等挟众抗官状,论如律。爱必达及总兵罗俊、蒲州知府硃发等皆坐谴黜。十三年正月,命如浙江会大学士高斌覆勘巡抚常安贪婪状,未至,高斌鞫得常安实受赇,讷亲与共奏,论如律。三月,复命如山东会巡抚阿里衮治赈。

  时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攻革布什咱土司犯边,上命川陕总督张广泗讨之。大金川地绝险,阻山为石垒,名曰碉,师进攻弗克。四月,召讷亲还京师,授经略大臣,率禁旅出视师。六月,讷亲至军,下令期三日克噶拉依,噶拉依者,莎罗奔结寨地也。师循色尔力石梁而下,攻碉未即克,署总兵任举勇敢善战,为诸军先,没於阵。讷亲为气夺,乃议督诸军筑碉,与敌共险,为持久。疏入,上重失任举,又以筑碉非计,手诏戒讷亲,因时度势,以为进止。讷亲与广泗合疏言:“天时地利皆贼得其长,我兵无机可乘。冬春间当减兵驻守,明岁加调精锐三万,於四月进剿,足以成功,至迟亦不逾秋令。”讷亲又别疏言:“来岁增兵,计需费数百万。若俟二三年后有机可乘,亦未可定。”疏入,上谕曰:“卿等身在戎行,目击情状,不能确有成算,游移两可。朕於数千里外,何从遥度?我师至四万,彼止三千馀,何以彼应我则有馀,我攻彼则不足?卿等当审定应攻应罢,毋为两歧语。”上知讷亲不足办敌,谕军机大臣议召讷亲还;又念大金川非大敌,重臣视师,无功而还,伤国体,为四夷姍笑。密以谕讷亲,冀激奋克敌。居数月,师虽有小胜,卒未得尺寸地。讷亲惟请还京面对,乃召讷亲及广泗诣京师,以岳锺琪摄经略,傅尔丹摄川陕总督,复遣尚书班第同治军事。寻夺讷亲官,令自具鞍马,从讨噶尔丹赎罪,逮广泗。

  九月,命大学士傅恆代为经略,别遣侍卫富成逮讷亲,责置对,并令富成录讷亲举止言语以闻。上前后手诏罪讷亲恆数千百言,略谓:“讷亲受命总戎,乖张畏缩。疏言军夜攻碉,自帐中望见火光,知未尝临敌。又言督军攻阿利山,既回营,我军数十人各鸟兽散。知偶临敌,又先士卒退。富成疏讷亲语‘金川事大难,不可轻举,此言不敢入奏’。讷亲受恩久,何事不可言?如固不能克,当实陈请罢兵。乃事败欲以不可轻举归过朝廷,狡诈出意外。又值续调兵过,辄言‘此皆我罪,令如许满洲兵受苦’。满洲兵闻调,鼓舞振跃,志切同仇。讷亲以为受苦,实嫉他人成功,摇众心,不顾国事。孤恩藐法,罪不可逭。”  十月,谕“讷亲先世以军功封二等公,为孝昭仁皇后戚属,供职勤慎,进一等公。获罪,应仍以二等公俾其兄策楞袭爵”。讷亲恃上恩,尚冀入见上自解,上复迭降手诏,谓:“军旅事重,平日治事详慎,操守洁清,举不足言。”又谓:“讷亲小心谨密,而方寸一坏,天夺其魄,虽欲幸免而不能。”十二月,广泗既诛,上封遏必隆遗刀授侍卫鄂实,监讷亲还军,诛以警众。十四年正月,上命傅恆班师,复谕鄂实即途中行法。是月戊寅,鄂实监讷亲行至班拦山,闻后命,遂诛讷亲。

  傅恆,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孝贤纯皇后弟也。父李荣保,附见其父米思翰传。傅恆自侍卫洊擢户部侍郎。乾隆十年六月,命在军机处行走。十二年,擢户部尚书。十三年三月,孝贤纯皇后从上南巡,还至德州崩,傅恆扈行,典丧仪。四月,敕奖其勤恪,加太子太保。时讷亲视师金川,解尚书阿克敦协办大学士以授傅恆,并兼领吏部。讷亲既无功,九月,命傅恆暂管川陕总督,经略军务。寻授保和殿大学士,发京师及诸行省满、汉兵三万五千,以部库及诸行省银四百万供军储,又出内帑十万备犒赏。十一月,师行,上诣堂子告察,遣皇子及大学士来保等送至良乡。傅恆既行,上日降手诏褒勉。傅忄互道陕西,言驿政不修误军兴,上命协办大学士尚书尹继善摄陕西总督,主馈运。入四川境,马不给,上又命尹继善往来川、陕督察。旋以傅恆师行甚速,纪律严明,命议叙,部议加太子太傅,特命加太保。固辞,不允,发京师及山西、湖北马七千佐军。傅恆发成都,经天赦山,雪后道险,步行七十里至驿。上闻,赐双眼孔雀翎,复固辞。

  初,小金川土舍良尔吉间其兄泽旺於莎罗奔,夺其印,即烝於嫂阿扣。莎罗奔之犯边也,良尔吉实从之,后诈降为贼谍。张广泗入奸民王秋言,使领蛮兵,我师举动,贼辄知之。傅恆途中疏请诛良尔吉等,将至军,使副将马良柱招良尔吉来迎,至邦噶山,正其罪,并阿扣、王秋悉诛之。事闻,上褒傅恆明断,命拜前赐双眼孔雀翎,毋更固辞。

  十月,至卡撒,以屯军地狭隘,与贼相望,且杂处番民巿肆中,乃相度移旧垒前,令总兵冶大雄监营垒。十四年正月,上疏言:“臣至军,察用兵始末:当纪山进讨之始,马良柱转战而前,逾沃日收小金川直抵丹噶,其锋甚锐。彼时张广泗若速进师,贼备未严,殄灭尚易;乃坐失事机,宋宗璋宿留於杂谷,许应虎败衄於的郊,贼得尽据险要,增碉备御。讷亲初至,督战甚急,任举败没,锐挫气索,军无斗志,一以军事委张广泗。广泗又为奸人所愚,专主攻碉。先后杀伤数千人,匿不以闻。臣惟攻碉最为下策,枪砲不能洞坚壁,於贼无所伤。贼不过数人,自暗击明,枪不虚发。是我惟攻石,而贼实攻人。贼於碉外为濠,兵不能越,贼伏其中,自下击上。其碉锐立,高於浮屠,建作甚捷,数日可成,旋缺旋补。且众心甚固,碉尽碎而不去,砲方过而复起。客主劳佚,形势迥殊,攻一碉难於克一城。即臣所驻卡撒,左右山巅三百馀碉,计日以攻,非数年不能尽。且得一碉辄伤数十百人,得不偿失。兵法,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惟使贼失所恃,我兵乃可用其所长。拟俟诸军大集,分道而进。别选锐师,旁探间道,裹粮直入,逾碉勿攻,绕出其后。番众不多,外备既密,内守必虚。我兵既自捷径深入,守者各怀内顾,人无固志,均可不攻自溃。卡撒为进噶拉依正道,岭高沟窄,臣当亲任其难。党坝隘险,亦几同卡撒,酌益新军。两道并进,直捣巢穴,取其渠魁。期四月间奏捷。”上以金川非大敌,劳师两载,诛大臣,失良将,内不怿。及是闻其地险难下,益不欲竟其事,遂以孝圣宪皇后谕命班师,而傅恆方督总兵哈攀龙、哈尚德等攻下数碉。上以金川水土恶,赐傅恆人蓡三斤,并及诸将有差,屡诏召傅恆还。又以孝圣宪皇后谕封一等忠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傅恆奏言:“金川事一误,今复轻率蕆事,贼焰愈张。众土司皆罹其毒,边宇将无宁日。审度形势,贼碉非尽当道,其巢皆老弱,我兵且战且前,自昔岭中峰直抵噶拉依,破竹建瓴,功在垂成,弃之可惜。且臣受诏出师,若不扫穴擒渠,何颜返命?”并力辞封赏,上不允,手诏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乃骠姚武人锐往之概。大学士抒诚赞化,岂与兜鍪阃帅争一日之绩?”反复累数千言,复赐诗喻指。

  时傅恆及提督岳锺琪决策深入,莎罗奔遣头人乞降,傅恆令自缚诣军门。莎罗奔复介绰斯甲等诣岳锺琪乞贷死,锺琪亲入勒乌围,挈莎罗奔及其子郎卡诣军门。语详锺琪传。傅恆遂受莎罗奔父子降,莎罗奔等焚香作乐,誓六事:无犯邻比诸番,反其侵地,供役视诸土司,执献诸酋抗我师者,还所掠内地民马,纳军械枪砲,乃承制赦其罪。莎罗奔献佛像一、白金万,傅恆卻其金,莎罗奔请以金为傅恆建祠。翌日,傅恆率师还。上优诏嘉奖,命用扬古利故事,赐豹尾枪二杆、亲军二名。三月,师至京师,命皇长子及裕亲王等郊迎。上御殿受贺,行饮至礼。傅恆疏辞四团龙补服,上命服以入朝,复命用额亦都、佟国维故事,建宗祠,祀曾祖哈什屯以下,并追予李荣保谥,赐第东安门内,以诗落其成。

  十九年,准噶尔内乱,诸部台吉多内附。上将用兵,谘廷臣,惟傅恆赞其议。二十年,师克伊犁,俘达瓦齐以归,谕再封一等公,傅恆固辞,至泣下,乃允之。寻图功臣像紫光阁,上亲制赞,仍以为冠,举萧何不战居首功为比。二十一年四月,将军策楞追捕阿睦尔撒纳未获,上命傅恆出视师,赴额林哈毕尔噶,集蒙古诸台吉饬军事。傅恆行日,策楞疏至,已率兵深入,复召傅恆还。

  三十三年,将军明瑞征缅甸败绩,二月,授傅恆经略,出督师。时阿里衮以副将军主军事,上并授阿桂副将军、舒赫德参赞大臣,命舒赫德先赴云南,与阿里衮筹画进军。三十四年二月,傅恆师行,发京师及满、蒙兵一万三千六百人从征,上御太和殿赐敕,赉御用甲胄。四月,至腾越,傅恆决策,师循戛鸠江而进,大兵出江西,取道猛拱、猛养,直捣木梳,水师沿江顺流下,水陆相应。偏师出江东取猛密,夹击老官屯。往岁以避瘴,九月后进兵,缅甸得为备。傅忄互议先数十日出不意,攻其未备,水师当具舟。上初命阿里衮造舟济师,阿里衮等言崖险涧窄不宜舟,傍江亦无造舟所。上又命三泰、傅显往视,言与阿里衮等同。及傅恆至军,谘土司头人,知蛮暮有山曰翁古多木,旁有地曰野牛坝,野人所居,凉爽无瘴。即地伐木造舟,野人乐受值,执役甚谨。傅恆即使傅显佐莅事。舟成,督满、汉兵并从行奴仆,更番转搬。又得茂隆厂附近砲工,令范铜为砲。状闻,辄降旨嘉奖,为赋造舟行焉。

  傅恆初议自将九千三百人渡戛鸠而西,师未集,七月,将四千人发腾越。上以经略自将师寡,促诸军速集如初议。八月,傅恆自南蚌趋戛鸠。奏至,上方行围木兰,入围获狍,畀福隆安以赐傅恆。傅恆道南底坝至允帽,临戛鸠江,时猛拱大头人脱猛乌猛、头人贺丙等,诣傅恆请降。师至,脱猛乌猛将夹江诸夷寨头人来迎,与贺丙具舟。傅恆命分兵徐济,夹江为寨猛拱后土司浑觉亦请降,献驯象四。上赉三眼孔雀翎,傅恆疏辞。师复进,取猛养,破寨四,诛头人拉匿拉赛。设台站,令瑚尔起以七百人驻守。遂至南董干,攻南准寨,获头人木波猛等三十五人。进次暮腊,再进次新街。

  傅恆自渡戛鸠江,未尝与缅甸兵战,刈禾为粮,行二千里不血刃,而士马触暑雨多疾病。会阿桂将万馀人自虎踞关出野牛坝,造舟毕成,徵广东、福建水师亦至,乃合军并进。哈国兴将水师,阿桂、阿里衮将陆师,阿桂出江东,阿里衮出江西。缅兵垒金沙江两岸,又以舟师扼江口。阿桂先与缅兵遇,麾步兵发铳矢,又以骑兵陷阵,缅兵溃。哈国兴督舟师乘风蹴敌,缅兵舟相击,死者数千。阿里衮亦破西岸缅兵,傅恆以所获纛进。上复为赋诗,阿里衮感瘴而病,改将水师,旋卒。十一月,傅恆复进攻老官屯,老官屯在金沙江东,东猛密,西猛墅,北猛拱、猛养,南缅都阿瓦,为水陆通衢。缅兵伐木立寨甚固,哈国兴督诸军力攻,未即克。师破东南木寨,缅兵夜自水寨出,傅恆令海兰察御之,又令伊勒图督舟师掩击,复获船纛。缅兵潜至江岸筑垒,又自林箐中出,海兰察击之,屡有斩馘。

  师久攻坚,士卒染瘴多物故,水陆军三万一千,至是仅存一万三千。傅恆以入告,上命罢兵,召傅恆还京。傅恆俄亦病,阿桂以闻。上令即驰驿还,而以军事付阿桂。会缅甸酋懵驳遣头人诺尔塔赍蒲叶书乞罢兵,傅恆奏入,上许其行成。傅恆附疏言:“用兵之始,众以为难。臣执意请行,负委任,请从重治罪。”上手诏谓:“用兵非得已,如以为非是,朕当首任其过。皇祖时,吴三桂请撤籓,谘於群臣,议撤者惟米思翰、明珠数人。及三桂反,众请诛议撤诸臣,皇祖深辟其非。朕仰绍祖训,傅恆此事,可援以相比。傅恆收猛拱,当赐三眼孔雀翎,疏辞,俟功成拜赐。今既未克贼巢,当缴进赐翎,以称其请罪之意。”懵驳遣头人诣军献方物。十月,傅恆还驻虎踞关,上命傅恆会云贵总督彰宝议减云南总兵、知府员缺,釐正州县旧制。三十四年二月,班师。三月,上幸天津,傅恆朝行在。既而缅甸酋谢罪表久不至,上谓傅恆方病,不忍治其罪。七月,卒,上亲临其第酹酒,命丧葬视宗室镇国公,谥文忠。又命入祀前所建宗祠。其后上复幸天津,念傅恆於此复命,又经傅恆墓赐奠,皆纪以诗。及赋怀旧诗,许为“社稷臣”。嘉庆元年,以福康安平苗功,赠贝子。福康安卒,推恩赠郡王衔,旋并命配享太庙。

  傅恆直军机处二十三年,日侍左右,以勤慎得上眷。故事,军机处诸臣不同入见,乾隆初,惟讷亲承旨。迨傅恆自陈不能多识,乞诸大臣同入见。上晚膳后有所谘访,又召傅恆独对,时谓之“晚面”。又军机处诸大臣既承旨,退自属草,至傅恆始命章京具稿以进。上倚傅恆为重臣,然偶有小节疏失,即加以戒约。傅恆益谦下,治事不敢自擅。敬礼士大夫,翼后进使尽其才。行军与士卒同甘苦。卒时未五十,上尤惜之。

  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福康安自有传。

  福灵安,多罗额驸,授侍卫。准噶尔之役,从将军兆惠战於叶尔羌,有功,予云骑尉世职。三十二年,授正白旗满洲副都统。署云南永北镇总兵。卒。

  福隆安,尚高宗女和嘉公主,授和硕额驸、御前侍卫。三十三年,擢兵部尚书、军机处行走,移工部尚书。三十五年,袭一等忠勇公。三十六年,用兵金川,总兵宋元俊劾四川总督桂林,命福隆安往谳。福隆安直桂林,抵元俊罪。四十一年,复授兵部尚书,仍领工部。金川平,画像紫光阁。四十九年,卒,谥勤恪。  子丰绅济伦,初以公主子,命视和硕额驸品秩,授镶蓝旗汉军副都统、奉宸苑卿。四十九年,袭爵。累迁兵部尚书,领銮仪卫。嘉庆间,再坐事,官终盛京兵部侍郎。十二年,卒。子富勒浑翁珠,袭爵。

  福长安,自蓝翎侍卫累迁至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武备院卿,领内务府。乾隆四十五年,命在军机处学习行走。累迁户部尚书。五十三年,台湾平。五十七年,廓尔喀平。诸功臣画像紫光阁,福长安皆与焉。嘉庆三年,俘王三槐,福长安以直军机处得侯。四年,高宗崩,大学士和珅得罪,仁宗以福长安阿附,逮下狱,夺爵,籍其家。诸大臣议用朋党律坐立斩,上命改监候,而赐和珅死,使监福长安诣和珅死所跪视。旋遣往裕陵充供茶拜唐阿,就迁员外郎。六年,以请还京,夺职,发盛京披甲。旋自骁骑校屡迁:再为围场总管,一为马兰镇总兵,再署古北口提督。屡坐事谴谪。二十一年,授正黄旗满洲副都统。二十二年,卒。

  论曰:高宗初政,宽大而清明,举国熙熙,乐见太平。是时鄂尔泰、张廷玉负夹辅之重,然居中用事为天子喉舌,厥惟讷亲,继之者傅恆也。高宗手诏谓当鄂尔泰在朝,培养陶成,得一讷亲;讷亲在朝,培养陶成,得一傅恆。又谓讷亲受恩第一,次则傅恆。讷亲视师失上指,坐诛,终不没其勤廉;傅恆再以受降还师,德心孚契,自以其谨慎,非徒藉贵戚功阀重也。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