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哈攀龙子国兴任举冶大雄马良柱本进忠刘顺  哈攀龙,直隶河间人,其先出回部。乾隆二年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以副将发福建,除兴化城守副将。迁总兵,历河南南阳,福建海坛、漳州诸镇。以母丧去官。十三年,高宗东巡,攀龙迎銮,命往金川,隶总督张广泗军,署松潘镇总兵。出美诺沟,取撒卧山、大松林、噶达诸寨。分兵出马沟右梁,察形势,得其险要,搜截松林,贼蔽松设卡。毁其二,径左梁山沟,砲毙贼数十。进克渴足寨,焚碉寨四、水城一,杀贼二十馀。寻与署重庆镇总兵任举合兵攻色尔力石城,举没於阵。攀龙入林,殪贼三十馀,夺举尸回。复偕都统班第、署重庆镇总兵段起贤、侍卫富成分道夜袭色尔力,焚木卡三,杀贼五十馀。进破石梁、双沟诸垒。经略讷亲、总督张广泗劾攀龙攻色尔力不能下,兵部议左迁。上责攀龙自陈,攀龙言屡克卡杀贼报广泗,广泗不以入告。会讷亲、广泗皆得罪去,上知攀龙枉,命罢议。寻从经略大学士傅恆夜攻色尔力,先登,拔石卡,殪贼数十。十四年,金川事定,命署固原提督。十六年,移湖广提督,陈整饬弁兵诸事,上嘉勉之。寻命真除。复移贵州提督。入陛见,病留京师,卒。  子国兴,乾隆十七年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出为云南督标右营游击,迁东川营参将。缅甸头人召散据孟艮为乱。总督杨应琚檄国兴佐军,战楞木,进克猛卯,督战被枪,创右辅及臂。应琚以闻,赐孔雀翎。寻署腾越营副将。时副将赵宏榜以偏师深入,与缅人战於新街,师败绩。国兴师至蛮暮,诇新街无备,督兵潜入,缅人乃引退。从将军明瑞进克木邦,战於蛮暮,大破之。复偕侍卫莽克察击斩守隘贼六十馀。擢楚姚镇总兵。入陛见,命在乾清门行走,赉银币。还军,移普洱镇总兵,迁贵州提督。经略傅恆议用水师,令国兴赴铜壁关外野人山督造船。移云南提督,加太子少保。船成,从傅恆出猛拱、孟养、南丰、猛烈、猛坝,次老官屯。缅人水陆备甚固,攻之不时下。头人诺尔塔以其酋懵驳命,遣使得鲁蕴诣军乞解兵。傅恆令国兴出见,晓以利害,令具约十年一贡,毋更扰边,归所掠内地人。缅人誓奉约。时傅恆方病,将军阿桂召从征诸大臣议,皆言许之便,遂与定约解兵。既而贡弗至,总督彰宝遣都司苏尔相谕意,留不遣,扬言国兴许以木邦、猛拱、蛮暮三土司予缅人,请如议。彰宝劾国兴与缅人议具约不以实,上召国兴至京师,诘国兴,国兴自陈未尝有此议。上责国兴迁就毕事,夺太子少保,左授贵州古州镇总兵。移云南临元镇。后二年,得鲁蕴复至老官屯,请如前誓三事。

  时师征金川,上命国兴从将军温福进讨。三十七年,迁西安提督,命尽护陕西、甘肃从征诸军。寻令偕总兵董天弼自曾头沟取底木达、布朗郭宗。温福以国兴能军,令自策卜丹径取美诺当一面。国兴自阿喀木雅山沟纡道径玛尔迪克山寨,察策卜丹地势,林深径狭,不宜於行师,乃将二千人佐海兰察攻玛尔迪克。温福再疏闻上。金川贼千馀屯贡噶山左,谋劫粮,国兴驰击,贼败匿。师还,经玛尔迪克,贼自林中出,复击败之,上赉荷包四。进攻贡噶山,设伏,斩贼百馀,搜箐夺碉卡。九月,金川酋索诺木使诣国兴,请献鄂克什地以降。国兴令并割南北两山美美卡、木兰坝及玛尔迪克。越日,贼尽撤诸栅。国兴以兵入鄂克什旧寨,贼退守路顶宗。十月,使归墨垄沟师败时所掠外委臧儒,且言尝劝僧格桑同降。温福以闻,上令国兴檄谕索诺木声其罪。时国兴及海兰察将五千人屯贡噶山,谋攻策卜丹,阻冰雪未进。上命还师攻路顶宗。路顶宗山麓有巨沟,沟源出南山。海兰察纡道出山后,侍卫额森特自小径为应,国兴前越沟攻碉。师继进,遂克路顶宗,破卡五十馀、碉三百馀,俘获甚众。复自喀木色尔北山攻穆拉斯郭大寨,进据兜乌山巅,与总兵马彪军合,夺附近碉卡,克额尔奔木栅。复将千人渡水,自南山鄂尔济仰攻,克诸寨,与大军会,进攻明郭宗。别以兵袭击公雅山,克木尔古鲁寨,并夺据嘉巴山麓。廷议既定小金川,分命将帅三道进讨金川。上曰:“国兴虽绿营汉员,熟军事;又尝为乾清门侍卫,与满洲大臣无异。”授参赞大臣,佐副将军丰升额。是月克明郭宗,焚念经楼。整兵进取日果尔乌谷山麓,攻美诺。上嘉国兴功,官其子文虎守备。攻克布朗郭宗,僧格桑遁金川。我军直抵底木达,僧格桑父泽旺出降。小金川平。

  国兴卒於军,赐白金千,存恤其家,加赠太子太保,谥壮武。祀昭忠祠,图形紫光阁。文虎授陕西提标右营守备,从军攻木果木,阵没,从祀昭忠祠。复官次子文彪千总。  任举,山西大同人。雍正二年武进士。以守备发陕西。累迁固原提标左营游击,署城守营参将。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固原兵变,夜攻提督许仕盛,毁辕门将入。举闻乱,单骑诣鼓楼鸣角,招营兵未变者才五十人,部勒使成列。变兵惧,退掠市廛。举追及,手刃十馀人,擒四十馀人。变兵出城南门,还攻东西二门。举守东门,右营游击铁保守西门,御战,变兵溃。事定,总督庆复以闻,擢中军参将。

  十二年,命征金川,隶总督张广泗军。寻授西凤协副将。举至军,与总兵许应虎、副将高宗瑾、参将买国良攻色底贼碉,击以砲二百馀发,碉一角圮,垣凿孔发砲,密如鳞比。举度我军砲小不能下,将移军退守,贼出战,再设伏败之。十三年,上谕谓:“在军诸将狃於瞻对之役,庸懦欺蒙,已成夙习。今别用举等,皆未从征瞻对,无所掣肘,宜鼓励勇往。”广泗亦奏在川镇将,忠诚勇幹无出举右者,令率汉、土兵三千取道攻昔岭。寻又奏令署重庆镇总兵。  举与参将王恺自牛厂至素可尼山。时五月,遇大雪,辟道以行。经撒乌山,至昔岭山梁,山北曰木冈,孤峰当道,贼置城卡守隘。举督兵攻卡,凭高发砲洞其垣,令土兵缘沟潜进,毁贼碉。师循出山腰,克贼卡,遂陟中峰,以千人驻守,进攻木冈。时总兵哈攀龙师至马沟右梁,阻松林不得进。广泗令自纳喇沟出昔岭右,与举合攻木冈贼所署城卡,力战未即下。举察昔岭左有道通卡撒,中经得思东、木达沟,贼皆置碉焉。总兵冶大雄方自卡撒进,举与合军,焚木达沟诸碉,围得思东,断其汲道,督兵挟斧斫贼,贼堕岩遁,得大小碉三。进攻色尔力石城,分兵为三道:举督兵直攻石城,攀龙出其右,副将唐开中及国良出其左。越沟度林,攻贼所置木城,国良战死。六月己巳,举与攀龙、开中合攻石城,城坚甚。我师方力攻,贼三百馀自西南林内出,举督兵与战,被创;战益力,枪复中要害,遂卒。攀龙入林杀贼,以其尸还。

  时上方命举真除,经略大学士讷亲以举死事闻,上阅疏为泣下,并谕:“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於危地,思之深恻!”命视提督例赐恤,加都督同知,谥勇烈,祀昭忠祠,官其子承恩都司,承绪千总。承恩丧终入谢,上以尚幼,命传谕其母善教之。二十四年,授三等侍卫。累迁福建陆路提督。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为乱,承恩请往讨之,师无功,逮诣京师,罪当死,上宽之。五十三年,赦出狱。五十五年,复授巡捕营参将,迁副将。卒。承绪官巡捕营游击,市中火,赴救被创,卒。上之赦承恩,谓其未有子,承绪又死勤事,不可使举无嗣也。  冶大雄,四川成都人。康熙季年入伍,从征西藏,克里塘、巴塘,降结敦落笼宗、说板多打笼宗诸寨,获为乱喇嘛五。雍正初,从军出松潘黄胜关,剿抚热当十二部落。攻郭隆寺,攻岭三,破寨十五,追斩康布喇嘛於西海。又从征桌子山、棋子山,戮头人。追剿罗卜藏丹津,擒丹津珲台吉。川陕总督岳锺琪疏荐,引见,特授蓝翎侍卫。累迁陕西庄浪营参将。加副将衔,赐孔雀翎,命赴巴里坤军,檄署川陕标中军副将。

  准噶尔犯克什图、峨仑矶诸卡伦。大雄偕总兵樊廷以二千人当贼二万,转战七昼夜,拔守卡伦兵以出。与总兵张元佐等师会,力战杀贼。赐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赉白金五千。寻授直隶山永协副将。命署湖北彝陵镇总兵。上言:“彝陵距省千馀里,兵饷岁以四季支给,请改夏秋、冬春二次汇支。”下督抚议行。寻调署山西大同镇总兵。与前任总兵李如栢互劾,均夺职。乾隆元年,以副将发湖广,寻授衡州协副将。城绥苗、瑶为乱,大雄驻长安堡,焚贼寨,戮其渠,馀相率就抚。擢镇筸镇总兵。总督孙嘉淦劾大雄贪纵,夺职。湖南巡抚蒋溥言谳无贪纵迹,引见,复授云南昭通镇总兵。叙剿苗功,加都督佥事衔。

  十三年,从征金川,至卡撒,统云南、贵州诸军进攻色底、光多诸寨。引兵出昔岭中峰之西,与署总兵哈攀龙、任举师会,克大小碉十、石城一,堕碉百三十。同攻克昔岭沟底石城水卡。经略大学士傅恆奏大雄历经战阵,令总理营垒,措置妥协,赐孔雀翎。金川头人莎罗奔等乞降,师还。授云南提督,加左都督衔。入觐,官其子继钧蓝翎侍卫,命送大雄上官。疏言:“西藏喀拉乌苏诸地与准噶尔连界,盗窃纷扰,是其故习。今藏北鄙即我边地,防边自可弭盗。请驻藏大臣仍设重兵,循大道置台站,以资防守。”上嘉其留心。

  继钧至常德迎家,中途假回民金,大雄以闻。上以大雄知事不可揜乃始奏劾,左授哈密总兵。命署安西提督,赴巴里坤验马驼,疏报四千馀。会总督方观承核参将锺世杰等至巴里坤领马千九百馀,途中马多死,论罪。上以大雄疏不实,下部议;总督黄廷桂复劾大雄,命夺官,逮京师治罪。二十一年四月,行至西安,卒。三十二年,上以绿营世职不得世袭罔替,下兵部察诸将有功者,俟袭次毕,赐恩骑尉世袭罔替,大雄与焉。  马良柱,甘肃张掖人,其先本回部。康熙季年,从军征吐鲁蕃;雍正初,将军阿尔邦檄赴插汉麦里干讨贼:皆有功。复从安西镇总兵孙继宗攻罗卜藏丹津,降台吉三十三。战於哈马兒打布罕噶斯,擒其渠,授蓝翎侍卫,赐白金百,迁三等侍卫。外授四川提标游击,赐貂皮、数珠。命将兵屯西藏。旋以兵扰民,左降,听四川巡抚、提督调遣。

  八年,瞻对土司为乱,提督黄廷桂檄良柱讨之。贼坚守石碉,督兵仰攻,枪殪所乘马,易马进,再殪,乃步行督战。碉上投石如雨,伤面,搏贼益奋,火其碉,并焚擦马、擦牙诸寨,歼贼无算。侧冷邦诸头人皆降。复授松潘镇左营游击。三迁夔州协副将。

  乾隆十年,师复征瞻对,破直达、松多诸寨,夺碉七十馀。进攻下密左山梁,获头人噶笼丹坪。再进克下密等百馀寨,获头人塔巴四交。渡丫鲁河,遂破瞻对,焚其寨。其渠姜错太死於火。十二年,大金川酋莎罗奔攻革布什咱土司,并掠明正土司所属鲁密、章谷诸地。巡抚纪山移良柱威茂协副将,督兵防御。莎罗奔纠小金川土司泽旺侵沃日各寨,都司马光祖赴援,贼大至,光祖困於热笼。良柱率轻骑驰救,败贼巴纳山,进克石卡二百二十三。光祖等出应,贼溃,围解。泽旺降,并还所侵沃日三寨。诏嘉其奋勇,迁重庆镇总兵。再进复孙克宗官寨,攻江卡,战屡胜,克大小碉寨百馀,降二十馀寨。进克丹噶山,分兵焚撒笼等七寨,噶固等寨先后降。贼守石达大碉,良柱冒雨进,数十战,贼乘夜来扑营,设伏,歼焉。马邦头人思错已降,总兵许应虎驭之不以道,复叛,围应虎於的交,良柱驰救。贼退入戎布寨,攻之未下。旋复犯马邦,副将张兴被围。良柱请移戎布师赴援,总督张广泗不许,兴陷於贼。侵噶固,守兵叛附贼,夺卡伦七。广泗令良柱往攻,力战,贼未卻。值大雪二十馀日,粮匮,煮铠弩以食。力不支,广泗檄退师。仓卒移营,砲械为贼得。

  广泗劾之,命逮诣京师,良柱陈粮绝状,上特原之。命在香山教禁军云梯,亲临观之。良柱起舞鞭,称旨,赐大缎、荷包。命仍赴金川军,以副将、参将等官酌量委用。寻授泰宁协副将,大学士傅恆视师,檄良柱攻昔岭,克之。莎罗奔请降,良柱以十馀骑入其营宣谕。授建昌镇总兵,赐孔雀翎。母忧去官。召入京师,仍令教禁军习云梯。服阕,授松潘镇总兵。杂谷土司苍旺为乱,偕提督岳锺琪讨平之。寻请老,改籍四川华阳。卒,年八十一。

  良柱额然,大目虬髯,边人畏之,号为狮子头。善战,临阵手铁鞭一,马上旋转如飞。其攻噶固,广泗不为策应,饷又不时至,上知广泗忌其成功,故特轻其罚云。子应诏,官直隶河间副将。孙瑜,自有传。

  本进忠,甘肃西宁人。初入伍,冒姓名曰张元吉,寻请复姓名。雍正中,从扬武将军张广泗援吐鲁番,屯鲁克沁。准噶尔来侵,邀击,擒贼七。复追败之哈喇和卓。乾隆十三年,檄赴金川,从征囊得山梁。攻碉先登,夺矛,中石,伤。从攻普沾,掷火弹入碉,焚碉十三,夺木城。进战於乐利噶尔堤克,殪贼。攻碉,右股中枪,伤。录功,擢四川威茂协右营都司。引见,赐大缎。杂谷土司苍旺为乱,提督岳锺琪檄进忠讨之,夺铜砲一,斩馘数十,生擒二十五,降茶堡番民二千馀。自角木角沟入杂谷,获苍旺。累擢永宁协副将。

  三十年,从将军明瑞征缅甸,进攻蛮结,克木卡十六,殪贼三,伤额,明日,仍裹创出战。事闻,赐孔雀翎,号法式善巴图鲁。擢云南临元镇总兵。明瑞令将五千人屯龙陵关备调遣。召诣热河行在,入见,命乾清门行走,赐貂皮、银币,令还军。旋移普洱镇总兵,擢云南提督。卒,加太子太保,谥勤毅。

  刘顺,顺天人。雍正五年武进士,授蓝翎侍卫。以守备发陕西。累迁至金塔协副将。乾隆十三年,令将千五百人赴金川,偕副将高雄自甲索攻囊得,道松林。贼百馀出战,击之遁,毁贼碉。从大军自卡撒左山梁进,诸碉以次皆下。惟普瞻双、单二碉守甚坚。日暮,将收兵,顺潜率所部逼单碉,纵火攻之,贼溃,并夺双碉。师继进,遂克色底。普瞻西有山曰阿利,贼碉林立。顺冒雨奋攻,夺山梁木卡,破碉。发砲,殪贼数十,复破大碉一、石卡四。

  经略讷亲屡奏顺奋勇。金川平,擢贵州威宁镇总兵。上以顺熟边情,移甘肃西宁镇总兵。入见,赐孔雀翎。擢安西提督。病,乞罢。卒,加太子太保,谥壮靖。  论曰:初征金川,攀龙、举、大雄皆以勇略著。举尤骁桀为军锋,讷亲、张广泗督战急,鼓锐攻坚,遂以身殉,伤已!良柱善战,又以广泗牵制,不能尽其材。进忠、顺力战破坚碉,亦攀龙辈之亚也。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