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沈初金士松邹炳泰戴联奎王懿修子宗诚黄钺

  沈初,字景初,浙江平湖人。少有异禀,读书目数行下,同郡钱陈群称为异才。乾隆二十七年,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明年,成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三十二年,直懋勤殿,合写经为皇太后祝釐。逾年,大考翰詹,以直内廷未与试,诏褒初学问优美,特晋一秩,擢侍讲。三十六年,直南书房,督河南学政,未赴任,丁祖母承重忧。服阕,迁右庶子。累擢礼部侍郎,督福建学政。遭本生父忧,服阕,起兵部侍郎。寻以母病乞归终养。后起故官,督顺天学政,调江苏。任满回京,调吏部,又督江西学政。

  初以文学受知,历充四库全书馆、三通馆副总裁,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学石经。嘉庆元年,与千叟宴,充会试知贡举。擢左都御史,授军机大臣,迁兵部尚书,历吏、户二部。四年,以老罢枢务,免直内廷,充实录馆副总裁。未几卒,谥文恪,祀贤良祠。  金士松,字亭立,江苏吴江人,寄籍宛平。举顺天乡试,改归原籍。乾隆二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侍读,直懋勤殿写经。典福建乡试,督广东学政。直南书房,累迁詹事,以生母忧归。服阕,会高宗南巡,迎銮道左,回京督顺天学政。以寄籍辞,诏免回避,联任凡七年。累擢礼部侍郎,调兵部。五十年,帝御乾清宫,赐千叟宴。士松年五十七,未得与,特命试诗,赏赉同一品。调吏部,直讲经筵,校勘石经,迁左都御史。嘉庆元年,再与千叟宴,迁礼部尚书。二年,调兵部,罢直书房。五年,扈跸谒裕陵,途次婴疾,遣御医诊视。还京,卒,谥文简,祀贤良祠。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嘉庆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颜培天不职,劾去之。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监督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於仓外官房居住,从之。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曰:“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於昌平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茸,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党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二十五年,卒。  柄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戴联奎,字紫垣,江苏如皋人。乾隆四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联奎少从邵晋涵受经学,既通籍,以清节自厉,在翰林久不迁。大学士嵇璜掌院事,将保送御史,列联奎名,满掌院学士曰:“吾未识其人,何以论其才否?”璜以语联奎,使往见,联奎漫应之,不往。及京察举一等,又列联奎名,复言如前,终不得与,璜乃益重之。和珅为掌院,访时望傅其子丰绅殷德,或荐晋涵及联奎,晋涵移病归,联奎亦坚辞。循资累迁至内阁学士。嘉庆九年,迁兵部侍郎,历礼部、兵部、吏部。二十一年,擢左都御史。逾年,擢礼部尚书,调兵部。二十五年,失行印,坐降三品京堂,补太常寺卿,督浙江学政。道光元年,擢礼部侍郎,又擢兵部尚书。召还京,未至,卒。

  王懿修,字仲美,安徽青阳人。乾隆三十一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入直上书房,授庆郡王永璘读。典陕西、广东、江西乡试,督广西、湖北学政,氵存擢少詹事。五十四年,引病归,终父母丧始出,复乞病在告。嘉庆元年,举行千叟宴,懿修与焉,被御制诗刻、玉鸠杖、文绮之赐。七年,起授通政司副使,历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八年,擢礼部侍郎,督顺天学政。十年,擢左都御史,回京供职。寻擢礼部尚书,管户部三库事。十二年,充上书房总师傅。十四年,万寿庆典,加太子少保,典会试。

  懿修持躬端谨,制作雅正,甚被仁宗眷遇。十八年,以老致仕。逾二年,年八十,赐寿,谒宫门谢,逢上出御经筵,亲解佩囊赐之。二十一年,卒。谥文僖。  子宗诚,字廉甫。乾隆五十五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嘉庆中,历典云南、四川、陕西乡试,督河南、山东、江西学政,洊擢礼部侍郎,历工部、兵部,典会试。道光二年,擢兵部尚书,历署礼部、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当懿修为侍郎时,宗诚已官学士,寻随父扈跸东巡,侍宴翰林院,父子同席。高宗实录成,赐宴礼部,懿修以尚书主席。懿修致仕后,宗诚继直上书房,海内推为荣遇。上亦以其两世官禁近,皆能清慎,特优睐焉。道光十七年,卒。

  黄钺,字左田,安徽当涂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时和珅管部务,钺不欲趋附,乞假归,不出。嘉庆四年,仁宗亲政,硃珪荐之,召来京。入见,上曰:“朕居籓邸时,知汝名久矣,何以假归不出?”钺以实对,荷温谕,寻直懋勤殿。九年,改赞善,入直南书房,未补官,命与考试差,典山东乡试。十年,督山西学政,累迁庶子。十五年,差满,仍直南书房,迁侍讲学士。十八年,复典山东乡试,留学政,擢内阁学士。是年,滑县教匪起,蔓延山东,劾罢失察武生习教之菏泽训导宋璇,请恤击匪阵殁之曹州学录孔毓俊、生员孔毓仲,奖励手擒贼渠之金乡生员李九标。十九年,召回京,仍内直,擢户部侍郎,寻调礼部。充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总阅、全唐文馆总裁,书成,并邀赏赉。复调户部。二十四年,擢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寻调户部尚书。

  钺受仁宗特达之知,久直内廷,书画并被宸赏。习於掌故,持议详慎。宣宗即位,始畀枢务,甚优礼之。道光四年,以年老罢直军机。累疏乞休,六年,始许致仕,在籍食半俸。二十一年,卒,年九十二,赠太子太保,谥勤敏。

  论曰:国家优礼词臣,回翔禁近,坐致公卿。沈初、金士松,高宗旧臣,获恩礼终。王懿修父子同朝,尤称盛事。黄钺以不附和珅,特邀殊遇,改授馆职,驯参机务。邹炳泰、戴联奎皆有耿介之操,晚节枯菀乃殊,要不失为端人焉。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