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鄂尔泰弟鄂尔奇子鄂弼鄂宁

  张廷玉子若霭若澄若渟从子若溎

  鄂尔泰,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汪钦。国初有屯泰者,以七村附太祖,授牛录额真。子图扪,事太宗,从战大凌河,击明将张理,阵没,授备御世职。雍正初,祀昭忠祠。

  鄂尔泰,其曾孙也。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二年,袭佐领,授三等侍卫。从圣祖猎,和诗称旨。五十五年,迁内务府员外郎。世宗在籓邸,偶有所嘱,鄂尔泰拒之。世宗即位,召曰:“汝为郎官拒皇子,其执法甚坚。”深慰谕之。雍正元年,充云南乡试考官,特擢江苏布政使。於廨中建春风亭,礼致能文士,录其诗文为南邦黎献集。以应得公使银买穀三万三千四百石有奇,分贮苏、松、常三府备赈贷。察太湖水利,拟疏下游吴淞、白茆,役未举。  三年,迁广西巡抚,甫上官,调云南,以巡抚治总督事。贵州仲家苗为乱二十馀年,巡抚石礼哈、提督马会伯请用兵,上未即许。巡抚何世璂疏言仲家苗药箭銛利,地势险阻,用兵不易,上即命世璂招抚,久未定,诏谘鄂尔泰。四年春,疏言:“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而苗疆多与邻省相错,即如东川、乌蒙、镇雄,皆四川土府,东川距云南四百馀里。去冬乌蒙攻掠东川,滇兵击退,而川省令箭方至。乌蒙距云南省城亦仅六百馀里,钱粮不过三百馀两,取於下者百倍。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司娶子妇,土民三载不敢婚。土民被杀,亲族尚出垫刀数十金,终身不见天日。东川虽已改流,尚为土目盘据,文武长寓省城,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若改隶云南,俾臣得相机改流,可设三府、一镇。此事连四川者也。广西土府、州、县、峒、寨等一百五十馀员,分隶南宁、太平、思恩、庆远四府。其为边患,自泗城土府外,皆土目横於土司。黔、粤以牂牁江为界,而粤属西隆州与黔属普安州越江互相斗入。苗寨寥阔,将吏推诿。应以江北归黔,江南归粤,增州设营,形格势禁。此事连广西者也。滇边西南界以澜沧江,江外为车里、缅甸、老挝诸境,其江内镇沅、威远、元江、新平、普洱、茶山诸夷,巢穴深邃,出没鲁魁、哀牢间,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论者谓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此云南宜治之边夷也。贵州土司向无钳束群苗之责,苗患甚於土司。苗疆四围几三千馀里,千三百馀寨,古州踞其中,群寨环其外。左有清江可北达楚,右有都江可南通粤,蟠据梗隔,遂成化外。如欲开江路通黔、粤,非勒兵深入遍加剿抚不可。此贵州宜治之边夷也。臣思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宜,使之乡导弹压。今历数百载,以夷治夷,即以盗治盗,苗、倮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剷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理,皆非治本。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惟剿夷必练兵,练兵必选将。诚能赏罚严明,将士用命,先治内,后攘外,实边防百世之利。”疏入,上深然之。

  会石礼哈疏报遣兵击破谷隆、长寨、者贡、羊城诸隘,擒其渠阿革、阿给及诸苗之从为乱者,上命交鄂尔泰按谳。五月,鄂尔泰遣兵三道入:一自谷隆,一自焦山,一自马落孔。破三十六寨,降二十一寨,抚苗民五百馀户、二千馀口,察出荒熟田地三万亩。又以镇远土知府刁澣、霑益土知州安於籓素凶诈,计擒之;者乐甸土司刁联斗乞免死,改土归流。鄂尔泰疏报仲家苗悉定。上嘉其成功速,令议叙。旋条上经理仲苗诸事,报可。十月,真除云贵总督。

  四川乌蒙土司禄万锺为乱,侵东川。鄂尔泰请以东川改隶云南,上从之。仍命会四川总督岳锺琪按治,招其渠禄鼎坤出降。鄂尔泰令鼎坤招万锺,数往不就抚,乃檄总兵刘起元率师讨之,破其所居寨。万锺走匿镇雄土司陇庆侯所。五年,万锺诣锺琪降,庆侯亦诣锺琪请改土归流。上命锺琪以万锺、庆侯交鄂尔泰按谳。叙功,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三月,镇沅倮刁如珍等戕官焚掠,遣兵讨平之,获如珍。泗城土知府岑映宸纵其众出掠,又发兵屯者相,立七营。鄂尔泰疏劾,令诸道兵候檄进讨,映宸乞免死存祀,改土归流。鄂尔泰请映宸送浙江原籍,留其弟映翰奉祀。七月,发兵与湖北师会讨定谬冲花苗,获其渠,降其馀众。威远倮札铁匠等、新平倮李百叠等应如珍为乱。九月,鄂尔泰檄临元总兵孙宏本率师讨之,获札铁匠,降李百叠。威远、新平皆定。十一月,招降长寨后路苗百八十四寨,编户口,定额赋。得旨嘉奖,进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十二月,攻破云南倮窝泥种,取六茶山地千馀里,划界建城,置官吏。

  云南南徼地与安南接,前总督高其倬疏言安南国界应属内地者百二十里,请以赌咒河为界。安南国王黎维祹奏辩,上命鄂尔泰清察。鄂尔泰请与地八十里,於铅厂山下小河内四十里立界,上从之,敕谕安南。六年,维祹表谢,上嘉其知礼,命复与四十里。旋讨擒东川法戛土目禄天佑、则补土目禄世豪;按治米贴土目禄永孝,论斩。永孝妻陆氏结倮儸为乱,檄总兵张耀祖讨之,攻克门坎山。师入,获陆氏。米贴平。广西八达寨侬颜光色等为乱,提督田畯不能讨。鄂尔泰遣兵往,侬杀光色以降。上命鄂尔泰总督云、贵、广西三省,发帑十万犒师。旋又抚贵州拜克猛、长寨、古羊等生苗百四十五寨。十月,万寿节,云南卿云见,鄂尔泰疏闻。  七年正月,命超授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云、贵两省巡抚、提督、总兵,文知县、武千总以上,皆加级。三月,令按察使张广泗率师攻贵州丹江鸡沟生苗,破其寨,种人悉降。上下九股、清水江、古州诸地以次定。下部议叙,鄂尔泰疏辞,而乞予曾祖图扪封典,俾昭忠祠位得改书赠官,列大臣之末,上允其请,仍命议叙。七月,招安顺、高耀等寨生苗及侬、仲诸种人内附。十月,云南赵州醴泉出,鄂尔泰疏闻。上褒鄂尔泰化民成俗,格天致瑞,寻加少保。八年五月,招黎平、都匀等寨生苗内附。鄂尔泰既讨定群苗为乱者,诸土司慑军威纳土,疆理其地,置郡县,设营汛,重定三省及四川界域,而诸土司世守其地,一旦归版籍,其渠诛夷、迁徙皆无幸。

  属苗内愤,乌蒙倮最狡悍,总兵刘起元移镇其地,恣为贪虐。六月,禄鼎坤及其族人鼎新、万福遂纠众攻城,劫杀起元及游击江仁、知县赛枝大等,尽戕其孥。鄂尔泰疏闻,请罢斥,上慰谕之。乌蒙既陷,江外凉山、下方、阿驴,江内巧家营、者家海诸寨及东川禄氏诸土目皆起而应之,又令则补、以址诸寨要截江路,以则、以擢诸寨窥伺城邑,东川境内挖泥、矣氏、歹补、阿汪诸寨,东川境外急罗箐、施鲁、古牛、毕古诸寨,及武定、寻甸、威宁、镇雄所属诸夷,远近响应,杀塘兵,劫粮运,堵要隘,毁桥樑,所在屯聚为乱。鄂尔泰集官兵万数千人,土兵半之,分三路进攻:令总兵魏翥国攻东川;哈元生攻威宁,副将徐成贞副之;参将韩勋攻镇雄。翥国师行,土目禄鼎明遣行刺,被创,以总兵官禄代将。师进,焚苗寨十三。遣游击何元攻急罗箐,杀三百馀,降一百三十馀。游击纪龙攻者家海,破寨,尽歼其众。勋与苗兵遇於莫都,战一昼夜,破寨四,杀数百人。进攻奎乡,战三日,杀二千馀。元生、成贞自威宁攻乌蒙,射杀其渠黑寡、暮末,连破寨八十馀,击败其众数万,遂克乌蒙。鄂尔泰檄提督张耀祖督诸军分道穷搜屠杀,刳肠截脰,分悬崖树间,群苗詟栗。上奖鄂尔泰及诸将,以元生、成贞、勋为功首,发帑犒师。陇庆侯庶母二禄氏、四川沙马土妇沙氏以不从乱,给诰命,赉银币。於是苗疆复定。鄂尔泰令於云、贵界上筑桥,命曰庚戌桥,以年纪其绩也。

  是岁,永昌边外孟连土司请岁纳厂课六百,鹤庆边外皦子请岁贡土物,鄂尔泰疏闻。上以边外野夷向化,命减孟连厂课之半。皦子入贡,犒以盐三百斤。九年,疏请重定乌蒙、镇远、东川、威宁营汛。别疏请兴云南水利,濬嵩明州杨林海,开垦周围草塘,疏宜良、寻甸诸水,耕东川城北漫海,筑浪穹羽河诸堤,修临安诸处工,暨通粤河道,皆下部议行。十年,召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办理军机事务。叙定苗疆功,部议进世职一等精奇尼哈番,上特命授一等伯爵,世袭。

  师讨准噶尔,六月,命鄂尔泰督巡陕、甘,经略军务。九月,师破敌额尔德尼昭,鄂尔泰檄大将军张广泗遣兵截衮塔马哈戈壁,断敌北遁道。寻疏请屯田。十一年六月,还京师。入对,言准部未可骤灭,用兵久,敝中国,无益,上颇然之。

  十三年,台拱苗复叛。上命设办理苗疆事务处,以果亲王、宝亲王、和亲王、鄂尔泰及大学士张廷玉等董其事。苗患日炽,焚掠黄平、施秉诸地。鄂尔泰以从前布置未协,引咎请罢斥,并削去伯爵。上曰:“国家锡命之恩,有功则受,无功则辞,古今通义。”允其请,予休沐,仍食俸。寻命留三等阿思哈尼哈番。

  八月,世宗疾大渐,鄂尔泰仍以大学士与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内大臣丰盛额、讷亲、海望同被顾命。鄂尔泰与廷玉捧御笔密诏,命高宗为皇太子。俄,皇太子传旨命鄂尔泰等辅政。世宗崩,宣遗诏以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命他日配享太庙。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进一等精奇尼哈番。乾隆二年十一月,辞总理事务,授军机大臣;又辞兼管兵部,上不许,加拜他喇布勒哈番,合为三等伯,赐号襄勤。迭主会试,充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

  四年,南河河道总督高斌请开新运口,河东河道总督白锺山请复漳河故道,命鄂尔泰按视。寻加太保。七年,副都御史仲永檀以密奏留中事告鄂尔泰长子鄂容安,命王大臣会鞫,请夺鄂尔泰官逮问,上不许。十年,以疾乞解任。上慰留,加太傅。卒,命遵遗诏配享太庙,并祀贤良祠,赐祭葬,谥文端。二十年,内阁学士胡中藻以诗辞悖逆获罪,中藻出鄂尔泰门下,鄂尔泰从子甘肃巡抚鄂昌与唱和,并坐谴。上追咎鄂尔泰植党,命撤出贤良祠。

  鄂尔泰弟鄂尔奇,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雍正中,四迁至侍郎,历工、礼二部,署兵部。五年,擢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十一年,直隶总督李卫论劾坏法营私、紊制扰民诸状,鞫实,当治罪,上推鄂尔泰恩,宥之。十三年,卒。

  鄂尔泰子鄂容安,鄂实,鄂弼,鄂宁,鄂圻,鄂谟。鄂容安自有传。鄂实与高天喜同传。

  鄂弼初授三等侍卫,迁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出为山西巡抚,调陕西,署西安将军。擢四川总督,未上官,卒,赐祭葬,谥勤肃。

  鄂宁,举人,初授户部笔帖式。屡以员外郎署副都统,复自郎中擢礼部侍郎。出为湖北巡抚,调湖南,再调云南。师征缅甸,云南总督杨应琚战失利,鄂宁以实疏闻。明端代应琚,深入战死。鄂宁劾参赞额勒登额、提督谭五格逗遛失机。上奖鄂宁,加内大臣衔,即命代明瑞为云贵总督。寻以与参赞舒赫德合疏议抚失上指,夺内大臣衔,左授福建巡抚,迭降蓝翎侍卫。卒。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山东盐贩王美公等纠众倡邪教,巡抚李树德令捕治,得百五十馀人。上命廷玉与都统讬赖、学士登德会勘,戮七人、戍三十五人而谳定。旋调吏部。

  世宗即位,命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廕生视一品,擢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偕左都御史硃轼充顺天乡试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命署大学士事。四年,授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年,进文华殿大学士。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上偶有疾,奖廷玉等翊赞功,各予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袭。廷玉请以子编修若霭承袭。十一年,疏言:“诸行省例,凡罪人重者收禁,轻者取保。独刑部不论事大小、人首从,皆收禁,累无辜。请如诸行省例,得分别取保。刑部引律例,往往删截,但用数语,即承以所断罪;甚有求其仿彿,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请敕都察院、大理寺驳正;扶同草率,并予处分。”命九卿议行。大学士英祀京师贤良祠,复即本籍谕祭,命廷玉归行礼,并令子若霭从;弟廷璐督江苏学政,亦命来会。发帑金万为英建祠,并赐冠带、衣裘及貂皮、人参、内府书籍五十二种。十二月,廷玉疏言:“行经直隶,被水诸县已予赈,尚有积潦不能种麦,请敕加赈一月。”并议以工代赈。得旨允行。十二年二月,还京师,上遣内大臣、侍郎海望迎劳卢沟桥,赐酒膳。十三年,世宗疾大渐,与大学士鄂尔泰等同被顾命。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予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仍以若霭袭。

  乾隆元年,明史成,表进,命仍兼管翰林院事。二年十一月,辞总理事务,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与鄂尔泰同进三等伯,赐号勤宣,仍以若霭袭。四年,加太保。寻谕:“本朝文臣无爵至侯伯者,廷玉为例外,命自兼,不必令若霭袭。”又谕:“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十一年,若霭卒。上以廷玉入内廷须扶掖,命次子庶吉士若澄直南书房。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上曰:“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廷玉又言:“亮受任军旅,臣幸得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上曰:“是又不然。皋、夔、龙、比易地皆然。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则不以艰钜自诿,亦岂得以承平自逸?朕为卿思之,不独受皇祖、皇考优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馀年眷待,亦不当言去。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顾能辞朕去耶?朕谓致仕之义,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为人臣者,设预存此心,必将漠视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则奉身以退,谁复出力为国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因命举所谕宣告朝列,并允廷玉解兼管吏部,廷玉自是不敢言去。然廷玉实老病,十四年正月,命如宋文彦博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是冬,廷玉乞休沐养疴,上命解所兼领监修、总裁诸职,且令军机大臣往省。廷玉言:“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暂归。后年,上南巡,当於江宁迎驾。”上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亲制诗三章以赐,廷玉入谢,奏言:“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上意不怿,然犹为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示意,以明刘基乞休后仍配享为例。次日,遣子若澄入谢。上以廷玉不亲至,遂发怒,命降旨诘责。军机大臣傅恆、汪由敦承旨,由敦为乞恩,旨未下。又次日,廷玉入谢,上责由敦漏言,降旨切责。廷臣请夺廷玉官爵,罢配享。上命削伯爵,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许配享。十五年二月,皇长子定安亲王薨,方初祭,廷玉即请南还,上愈怒,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廷玉,命自审应否配享。廷玉惶惧,疏请罢配享治罪。上用大学士九卿议,罢廷玉配享,仍免治罪。又以四川学政编修硃荃坐罪,荃为廷玉姻家,尝荐举,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乾隆三年,上将临雍视学,举古礼三老五更,谘鄂尔泰及廷玉。廷玉谓无足当此者,撰议以为不可行。四十三年,上撰三老五更说,辟古说踳驳,命勒碑辟雍。五十年,复见廷玉议,以所论与上同,命勒碑其次,并题其后,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子若霭,字晴岚。雍正十一年进士。廷试,世宗亲定一甲三名。拆卷知为廷玉子,遣内侍就直庐宣谕。廷玉坚辞,乃改二甲一名,授编修,直南书房,充军机章京。乾隆间,屡迁至内阁学士。若霭工书画,内直御府所藏,令题品鉴别,诣益进。十一年,扈上西巡,感疾,归卒。

  若澄,字镜壑。乾隆十年进士,改庶吉士,直南书房,累迁至内阁学士。卒。若澄亦工画,亚若霭。

  若渟,字圣泉。入赀授刑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再迁郎中。出为云南澂江知府、四川建昌道。内擢太仆少卿,五迁至侍郎,历工、刑、户诸部。嘉庆五年,授兵部尚书,调刑部。七年,卒,赠太子少保,赐祭葬,谥勤恪。

  从子若溎,字树穀。雍正八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考选江西道御史。擢鸿胪寺少卿,六迁刑部侍郎,擢左都御史。上命旌恤胜朝殉节诸臣,若溎请遍行采访。下大学士、九卿议,以为明史外兼采各省通志,专谥、通谥已至千五六百人,不必更行采访。若溎以老乞休。上南巡,屡迎谒。五十年,与千叟宴,御书榜以赐。归,又二年,卒。

  论曰:世宗初即位,擢鄂尔泰於郎署,不数年至总督。廷玉已贰礼部,内直称旨,不数年遂大拜。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鄂尔泰稍后,委寄与相埒。庶政修举,宇内乂安,遂乃受遗命,侑大烝,可谓极心膂股肱之重矣。顾以在政地久,两家子弟宾客,渐且竞权势、角门户,高宗烛几摧萌,不使成朋党之祸,非二臣之幸欤?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