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籓部一

  ○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喀喇沁土默特

  清起东夏,始定内盟。康熙、乾隆两戡准部。自松花、黑龙诸江,迤逦而西,绝大漠,亘金山,疆丁零、鲜卑之域,南尽昆仑、析支、渠搜,三危既宅,至於黑水,皆为籓部。抚驭宾贡,夐越汉、唐。屏翰之重,所以宠之;甥舅之联,所以戚之;锐刘之卫,所以怀之;教政之修,所以宣之。世更十二,载越廿纪,虔奉约束,聿共盟会,奥矣昌矣。若夫元之戚垣,自为风气;明之蕃卫,虚有名字,盖未可以同年而语。带砺之盛,具见世表。兹综事实,列之为传。揆文奋武,悦近来远,疏附御侮,可得大凡。末造颠颓,乃彰畔涣。盛衰得失,斯可鉴已。

  科尔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二百八十里。东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有百里。东扎赉特,西扎噜特,南盛京边墙,北黑龙江。

  元太祖削平西北诸国,建王、驸马等世守之,为今内外扎萨克蒙古所自出。

  科尔沁始祖曰哈布图哈萨尔,元太祖弟,今科尔沁六扎萨克,及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阿噜科尔沁、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阿拉善、青海和硕特,皆其裔。哈布图哈萨尔十四传至奎蒙克塔斯哈喇,有子二:长博第达喇,号卓尔郭勒诺颜;次诺扪达喇,号噶勒济库诺颜。

  博第达喇子九:长齐齐克,号巴图尔诺颜,为土谢图汗奥巴、扎萨克图郡王布达齐二旗祖;次纳穆赛,号都喇勒诺颜,为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冰图郡王洪果尔、贝勒栋果尔三旗祖;次乌巴什,号鄂特欢诺颜,见郭尔罗斯传;次乌延岱科托果尔;次托多巴图尔喀喇;次拜新;次额勒济格卓哩克图,裔不著;次爱纳噶,号车臣诺颜,见杜尔伯特传;次阿敏,号巴噶诺颜,见扎赉特传。诺扪达喇子一,曰哲格尔德,为扎萨克镇国公喇嘛什希一旗祖。

  蒙古强部有三:曰察哈尔;曰喀尔喀;曰卫拉特,即厄鲁特。明洪熙间,科尔沁为卫拉特所破,避居嫩江,以同族有阿噜科尔沁,号嫩江科尔沁以自别。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三部与同牧,服属于察哈尔。

  太祖癸巳年,科尔沁台吉齐齐克子翁果岱,纳穆赛子莽古斯、明安等,随叶赫部台吉布斋,纠哈达、乌拉、辉发、锡伯、卦尔察、珠舍里、纳殷诸部来侵,攻赫济格城不下,陈兵古哷山。上亲御之,至扎喀路,谕诸将曰:“彼虽众,皆乌合。我以逸待劳,伤其一二台吉,众自溃。”命巴图鲁额亦都率百骑挑战,叶赫诸部兵罢攻城来御,逆击之。明安马蹶,裸而遁,追至哈达部柴河寨南,俘获甚众。戊申,征乌拉部,围宜罕阿林城,翁果岱复助乌拉台吉布占泰,我师击败之。於是莽古斯、明安、翁果岱先后遣使乞好。

  天命九年,翁果岱子奥巴率族来归。寻为察哈尔所侵,我援之,解围去。天聪二年,会大军征察哈尔。三年,从征明,克遵化州,围北京。五年,围大凌河,降其将祖大寿。六年,从略大同、宣府边。八年,复从征明。

  十年春,大军平察哈尔,获元传国玉玺。奥巴子土谢图济农巴达礼偕台吉乌克善、满珠习礼、布达齐、洪果尔、喇嘛什希、栋果尔,及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喀喇沁、土默特、敖汉、柰曼、巴林、扎噜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诸部长来贺捷。以上功德隆,宜正位号,遗朝鲜国王书,示推戴意。四月,合疏上尊号,改元崇德。礼成,叙功,诏科尔沁部设扎萨克五:曰巴达礼,曰满珠习礼,曰布达齐,曰洪果尔,曰喇嘛什希,分领其众,赐亲王、郡王、镇国公爵有差。十月,命大学士希福等赴其部,鞫罪犯,颁法律,禁奸盗,编佐领。二年,从征喀木尼堪部及朝鲜。三年,征喀尔喀。四年春,征索伦。秋,围明杏山、高桥。八年,随饶馀贝勒阿巴泰、护军统领阿尔津征明及黑龙江诸部。

  顺治元年,偕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兵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走流贼李自成,追至望都。二年,随豫亲王多铎定江南。三年,复随剿苏尼特叛人腾机思,败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援兵。七年,科尔沁复设扎萨克一,以栋果尔子彰吉伦领之,由贝勒晋郡王爵。十三年,上以科尔沁及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喀喇沁、土默特、敖汉、柰曼、巴林、扎噜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四子部落、乌喇特、喀尔喀左翼、鄂尔多斯诸扎萨克归诚久,赐敕曰:“尔等秉资忠直,当太祖、太宗开创之初,诚心归附,职效屏籓。太祖、太宗嘉尔勋劳,崇封爵号,赏赉有加。朝觐贡献,时令陛见,饮食教诲,为数甚多。凡有怀欲吐,俱得陈奏,心意和谐,如同父子。朕荷祖宗鸿庥,统一寰宇,恐于懿行有违,成宪未洽,恆用忧惕。亲政以来,六年於兹,未得与尔等一见,虽因万几少暇,而怀尔之忱,时切朕念。每思尔等效力有年,功绩卓著,虽在寤寐,未之有斁。诚以尔等相见既疏,恐有壅蔽,不能上通,故特遣官赍敕赐币,以谕朕意。嗣后有所欲请,随时奏闻,朕无不体恤而行。朕方思致天下於太平,尔等心怀忠荩,毋忘两朝恩宠。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於无穷,垂芳名於不朽,不亦休乎!”

  康熙十三年,徵所部兵讨逆籓吴三桂。十四年,剿察哈尔叛人布尔尼。先是科尔沁内附,莽古斯以女归太宗文皇帝,是为孝端文皇后。孙乌克善等复以女弟来归,是为孝庄文皇后。曾孙绰尔济复以女归世祖章皇帝,是为孝惠章皇后。科尔沁以列朝外戚,荷国恩独厚,列内扎萨克二十四部首。有大征伐,必以兵从,如亲征噶尔丹,及剿策妄阿喇布坦、罗卜藏丹津、噶尔丹策凌、达瓦齐诸役,扎萨克等效力戎行,莫不懋著勤劳。土谢图亲王、达尔汉亲王、卓哩克图亲王、扎萨克图郡王四爵俸币视他部独增,非惟礼崇姻戚,抑以其功冠焉。所部六旗,分左右翼。土谢图亲王掌右翼,附扎赉特部一旗、杜尔伯特部一旗;达尔汉亲王掌左翼,附郭尔罗斯部二旗,统盟於哲里木。右翼中旗驻巴颜和翔,左翼中旗驻伊克唐噶哩克坡,右翼前旗驻席喇布尔哈苏,右翼后旗驻额木图坡,左翼前旗驻伊岳克里泊,左翼后旗驻双和尔山。爵十有七:扎萨克和硕土谢图亲王一;附多罗贝勒一;扎萨克和硕达尔汉亲王一;附卓哩克图亲王一;多罗郡王二,一由亲王降袭;多罗贝勒一;固山贝子一;辅国公四,一由贝子降袭;扎萨克多罗扎萨克图郡王一;扎萨克多罗冰图郡王一;扎萨克多罗郡王一,由贝勒晋袭;附辅国公一,由贝子降袭;扎萨克镇国公一。左翼中旗扎萨克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之玄孙色布腾巴勒珠尔,乾隆十一年三月尚固伦和敬公主。二十年,准噶尔之平,以功加双俸,寻以阿睦尔撒纳叛事,夺爵。二十三年,复封和硕亲王。三十七年,与征金川,又以附富德劾阿桂,夺爵。四十年,复之。

  四传至棍楚克林沁,袭镇国公,官至御前大臣,卒。其后左翼中旗辅国公二,左翼后旗辅国公一,均停袭。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僧格林沁,以军功晋博多勒噶台和硕亲王。同治二年,予世袭罔替。四年,以剿捻匪阵亡,自有传。其旗增多罗贝勒一,辅国公二,皆以僧格林沁功。

  僧格林沁子伯彦讷谟祜,初封辅国公。同治三年,晋贝勒。四年七月,袭博多勒噶台亲王,为御前大臣。十一月,命与左翼中旗扎萨克达尔汉亲王索特那木朋苏克等选马队剿奉天马贼。五年二月,大破马贼于郑家屯。三月,命捕吉林馀匪。六月,条陈奉天善后事宜,诏如所请行。匪平,回京。光绪初,德宗典学,命在毓庆宫行走,授兼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十七年,卒。  自道光季年海防事起,洎咸丰三年粤逆北犯,八年海防又急,皆调东三盟兵协同防剿,科尔沁部为之冠,予爵职、给廕袭者,皆甲诸部。僧格林沁之亡,始撤哲里木盟兵旋所部。

  初,科尔沁诸旗以距奉天近,皆招佃内地民人开垦。乾隆四十九年,盛京将军永玮等奏:“宾图王旗界内所留民人近铁岭者,达尔汉王旗所留民人近开原者,即交铁岭县、开原县治之。”嘉庆十一年十月,盛京将军富俊等以左翼后旗昌图额勒克地方招垦閒荒,经历四载,人民四万有奇,请增置理事通判治之。达尔汉王旗界内所留人民,亦交通判就近并治,时诸旗扎萨克、王、公等多招民人垦荒,积欠抗租,则又请驱逐。廷议非之,严定招垦之禁,已佃者不得逐,未垦者不得招。道光元年,左翼中旗扎萨克达尔汉亲王布彦温都尔瑚竟以垦事延不就鞫,夺扎萨克。然私放私垦者仍日有所增,流民游匪于焉麕集。同治中,以昌图匪乱,通判秩轻,升为理事同知。光绪二年,署盛京将军崇厚奏设官抚治,以清盗源。遂升昌图同知为府,以原垦达尔汉王旗之梨树城、八面城地置奉化、怀德二县隶之。七年,又设康平县于康家屯,隶之。二十八年,盛京将军增祺奏设辽源州于苏家屯,隶之。皆治左翼三旗垦民。  是年,右翼前旗扎萨克图郡王乌泰以放荒事屡被劾,命礼部尚书裕德会增祺勘治。四月,覆奏言:“乌泰已放荒界南北长三百馀里,东西宽一百馀里,外来客民有一千二百六十馀户。乌泰不谙放荒章程,以致嗜利之徒,任意垦占,转相私售,实已暗增数千馀户,新开荒地又增长三百馀里,宽一百馀里。梅楞齐莫特、色楞等复袒护荒户,阻台吉壮丁在新放荒地游牧。协理台吉巴图济尔噶勒遂以敛财聚众,不恤旗艰,控之理籓院。经传集乌泰等亲自宣导,均各悔悟,原湔洗前愆,驱除谗慝,和同办理旗务。请将乌泰、巴图济尔噶勒暂革,仍准留任,勒限三年,限满经理得宜,由阖旗呈请开复,否则永远革任;齐莫特、色楞等均分别屏黜,不准干预旗务。并为定领荒招垦章程,荒价则一半报效国家,一半归之蒙旗。升科则每晌以中钱二百四十为筹饷设官等经费,以四百二十作蒙古生计,自王府至台吉、壮丁、喇嘛,各有得数。仍酌留馀荒,讲求牧养。”均报可。十月,增祺又奏勘明是旗洮尔河南北已垦未垦之地,约有一千馀万亩,派员设局丈放。三十年,以其地置洮南府,并置靖安、开通二县隶之。三十一年,盛京将军赵尔巽以右翼后镇国公旗垦地置安广县,而法库门旧为左翼中达尔汉王诸旗招垦地,亦置同知治之。三十四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以右翼中旗和硕土谢图亲王垦地置醴泉等县。于是科尔沁六旗垦地几遍,郡县亦最多,诸扎萨克王公等得租丰溢,而化沙砾为膏沃,地方亦日臻富庶。

  诸扎萨克王公等世次皆见表,惟右翼和硕土谢图亲王色旺诺尔布桑宝以庚子之变,中外多故,殒于非命。裕德等勘奏,谓为属员逼勒而死,因请治偪勒者如律。寻增祺奏以族子业喜海顺承袭,传爵如故。  凡蒙旗,扎萨克为一旗之长,制如一品,与都统等。其辅曰协理台吉。属曰管旗章京,副章京,参领,佐领。蒙语管旗章京曰梅楞,参领曰札兰,佐领曰苏木。苏木实分治土地人民。其佐领之额,右翼中旗二十二,左翼中旗四十六,右翼前旗、后旗均十六,左翼前旗、后旗均三。凡哲里木盟重大事件,科尔沁六旗以近奉天,故由盛京将军专奏。郭尔罗斯前旗一旗以近吉林,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杜尔伯特三旗以近黑龙江,故各由其省将军专奏。

  扎赉特部,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五传至博第达喇,有子九,阿敏其季也。与兄齐齐克、纳穆赛等邻牧,号所部曰扎赉特。天命九年,阿敏子蒙衮偕科尔沁台吉奥巴遣使乞好,优诏答之,遂率属来归。顺治五年,授蒙衮子色棱扎萨克,以与科尔沁同祖,附之,隶哲里木盟。旗一,驻图卜绅察罕坡。其爵为扎萨克多罗贝勒,由固山贝子晋袭。

  光绪二十五年,黑龙江将军恩泽等奏:“以户部咨,黑龙江副都统寿山条奏,请放蒙古各旗荒地,派员赴扎赉特旗剀切劝商,原将属界南接郭尔罗斯前旗,东滨嫩江之四家子、二龙梭口等处,指出开放,南北约长三百馀里,东西宽百馀里或三四十里,设局勘办。并谓若大东以至大西,使沿边各蒙旗均能招民垦荒,则强富可期,即可无北鄙之惊。”下所司议行。先是哲里木盟诸旗皆以禁垦甲令过严,无敢明言招垦者,至是始接踵开放云。三十一年,以垦地置大赉治之。是部有佐领十六。

  杜尔伯特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二千五十里。东西距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东及北皆黑龙江,西扎赉特,南郭尔罗斯,北界索伦籓部。蒙古称杜尔伯特部者二,同名异族。一姓鲜啰斯,为卫拉特台吉孛罕裔,旗十有四,驻牧乌兰古木,称外扎萨克,别有传。一姓博尔济吉特,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裔,即今驻牧喜峰口外之内札萨克也。

  哈布图哈萨尔十六传至爱纳噶,始以名其部。天命九年,爱纳噶子阿都齐偕科尔沁台吉奥巴遣使乞好,优诏答之,遂率属来归。顺治五年,授阿都齐子色夌扎萨克,以与科尔沁同祖,附之,隶哲里木盟。旗一,驻多克多尔坡。其爵为扎萨克固山贝子。

  同治二年,杜尔伯特贝子贡噶绰克坦咨黑龙江将军,请将交界重立封堆。寻勘明:“巴勒该冈以北黑龙江界内,有杜尔伯特蒙人等居屯四处,牌莫多以南杜尔伯特界内,有黑龙江省属人等居屯八处,旧界所占均系旷地,应准各就其所,以安生计。蒙古越占巴勒该冈地,应将南榆树改为新界,省属人等越占牌莫多地,应将四六山改为新界,共立界堆十七。”奏入,诏如议。四年,贡噶绰克坦复咨以所立界堆将蒙古田地草厂归入省界,有兒蒙古生计。诏派副都统克蒙额与哲里木盟长及杜尔伯特会勘,划还塔尔欢屯以东第十、第十一封堆之西蒙古坟茔房基,平毁二十颗树封堆之南蒙界旗屯房屋,又增立界堆十有九,并以牌莫多以南官屯旧占蒙屯较巴勒该冈以北蒙屯旧占省屯多地十三里,拨二十颗树封堆之南省属空閒地如数补之。七年六月奏结,请饬贝子贡噶绰克坦严约属人照界永远遵守,报可。十年,以是旗私招民人垦荒,严申禁令,革其协理台吉。光绪二十五年,将军恩泽以招垦蒙地,关边圉富强大计,复奏派员商劝放垦。时东三省铁路之约既成,是部当铁路之冲,交涉烦多,商民萃集。三十二年,因以所部垦地置安达治之,隶黑龙江。是部一旗,有佐领二十五。

  郭尔罗斯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八百九十七里。东西距四百五十里,南北距六百六十里。南盛京边墙,东吉林府,西及北科尔沁。

  元太祖遣弟哈布图哈萨尔征郭尔罗斯部,十六传至乌巴什,即以为所部号。子莽果仍之。  天命九年,莽果子布木巴偕科尔沁台吉奥巴遣使乞好,优诏答之,遂率属来归。会察哈尔林丹汗掠科尔沁,遣军由郭尔罗斯境往援,至农安塔。林丹汗遁,不敢复犯科尔沁及郭尔罗斯诸部。嗣设扎萨克二:曰布木巴,爵镇国公;曰固穆,为布木巴从弟,爵辅国公。以与科尔沁同祖,附之,隶哲里木盟。旗二:前旗驻固尔班察罕,后旗驻榛子岭。爵三:扎萨克辅国公一,扎萨克台吉一,附镇国公一。

  是部布木巴一旗为前旗,近吉林。嘉庆五年,吉林将军秀林奏以郭尔罗斯垦地置长春理事通判,并请分徵其租,上以非体斥之。十传至喀尔玛什迪,於光绪九年削扎萨克,公爵如故。以其族等台吉巴雅斯呼朗代为扎萨克。光绪十三年,复升长春为府。於是旗界内辽黄龙府旧地置农安县,隶之。三十四年,又以垦地增广,分置长岭县。宣统二年,分长春府地置德惠县。旋又定国家与蒙古分收民租例。是旗置郡县凡四,皆隶吉林。

  固穆一旗为后旗,近黑龙江,亦当东三省铁路之冲。光绪三年,以垦地置肇州,隶黑龙江。后又分置肇东经历。是部二旗,垦地分隶吉林、黑龙江二省。前旗有佐领二十三。后旗有佐领三十四。  喀喇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土默特及敖汉,西察哈尔正蓝旗牧厂,南盛京边墙,北翁牛特。  元时有札尔楚泰者,生济拉玛,佐元太祖有功。七传至和通,有众六千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曰喀喇沁。子格哷博罗特继之。

  生子二:长格哷勒泰宰桑,为扎萨克杜棱贝勒固噜思奇布及扎萨克一等塔布囊格哷尔二旗祖;次图噜巴图尔,为扎萨克镇国公色棱一旗祖。格哷勒泰宰桑子四:长恩克,次准图,次鄂穆克图,均居喀喇沁。天聪二年二月,恩克曾孙苏布地以察哈尔林丹汗虐其部,偕弟万丹伟徵等乞内附,表奏:“察哈尔汗不道,喀喇沁被虐,因偕土默特、鄂尔多斯、阿巴噶、喀尔喀诸部兵,赴土默特之赵城,击察哈尔兵四万。还,值赴明请赏兵三千,复殪之。察哈尔根本动摇,事机可乘。皇帝傥兴师进剿,喀喇沁当先诸部至。”谕遣使面议。七月,遣喇嘛偕五百三十八人来朝,命贝勒阿济格、硕讬迎宴,刑白马乌牛誓。九月,上亲征察哈尔,苏布地等迎会於绰洛郭勒,赐赉甚厚。三年正月,敕所部遵国宪。六月,苏布地及图噜巴图尔孙色棱等率属来归,诏还旧牧。十月,上征明,以塔布囊布尔哈图为导,入遵化,驻兵罗文峪。四年,布尔哈图为明兵所围,击败之,擒副将丁启明及游击一、都司二。诏嘉其功,赐庄田仆从及金币。六月,由都尔弼从征察哈尔,林丹汗遁,以所收察哈尔粮贮辽河守之。复分兵随贝勒阿济格略明大同、宣府边。八年正月,偕巴林、阿噜科尔沁、阿巴噶诸部兵收抚察哈尔流民。五月,从征明大同,至朔州。九年正月,诏编所部佐领,以苏布地子固噜思奇布掌右翼,色棱掌左翼。五月,选兵从征明,败之於辽河源。

  崇德元年,诏授布尔哈图一等子,赐号岱达尔汉塔布囊。二年,遣大臣阿什达尔汉等赴其部理庶狱。三年九月,随大军自密云入明边,败其兵六千。十月,从征前屯卫及宁远。七年,从围蓟州,过北京,下山东。

  顺治元年,从入山海关,击流贼李自成。六年,从征喀尔喀。康熙十三年,大军剿逆籓耿精忠等,所部塔布囊霍济格尔偕土默特塔布囊善达等,以兵赴兗州。十七年,上谕曰:“塔布囊霍济格尔等前自兗州赴浙江,听康亲王杰书调度。各统所属官兵征剿逆贼,深入闽省,同大兵平定逆籓耿精忠。行间效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勇用命,深为可嘉。宜降恩纶,即行议叙,以励后效。”二十年,上驻跸和尔和,谕曰:“塔布囊霍济格尔出征时最著勤劳,今已溘逝。朕至此地,遣散秩大臣鄂齐等携茶酒往奠。”二十五年,叙平浙江、福建功,赐参领巴雅尔等十人世职。

  二十九年,从征噶尔丹,败之於乌兰布通。四十四年,诏增设一旗,以塔布囊格哷尔领之。五十四年,徵所部兵千赴推河防御策妄阿喇布坦,寻命侍郎觉和托等携帑万两赐之,雍正九年,从征噶尔丹策凌。所部初设二旗,右翼驻锡伯河北,左翼驻巴颜珠尔克;后增一旗,驻左右翼界内。爵六:亲王品级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一,由贝勒晋袭;附镇国公一,由贝子降袭;辅国公一;扎萨克多罗贝勒一,由贝子晋袭;扎萨克固山贝子一,由镇国公晋袭;扎萨克公品级一等塔布囊一。  乾隆四十一年,以所部垦地设平泉州。嘉庆八年,降爵。贝子丹巴多尔济以获逆犯陈德功,予贝勒,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卒。光绪二十三年,扎萨克一等台吉塔布囊巴特玛鄂特萨尔以事革,复以贝勒熙凌阿袭。存爵五。

  是部招民垦地最在先。乾隆十四年,始定不许容留民人多垦地亩之禁。道光十九年,复定喀喇沁、土默特种地民人不得以所种地亩折算蒙古赊贷银钱例。光绪十七年,敖汉部金丹道匪之变,是部同时被扰。事平,特颁帑赈恤之。二十九年,热河都统锡良以左翼旗招华商承办全旗五金各矿,中旗同道胜银行立有合同,开八里罕等地金矿,与定章应声明华、洋股本若干,及只准指定一处不准兼指数处者不符,请饬外务部妥议办法。下所司议申定章约束之。

  是部右翼旗有佐领四十四,中旗有佐领三十八,左翼旗有佐领四十,与土默特二旗统盟於卓索图。嘉庆中,设热河都统后,是盟与昭乌达盟重大事件,皆由都统专奏。道光末,筹直隶海防,咸丰初,剿粤匪,皆徵是盟之兵,与哲里木、昭乌达号东三盟兵,颇著功绩云。

  土默特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有十里。东养息牧牧厂,西喀喇沁,南盛京边墙,北喀尔喀左翼及敖汉。土默特分左右翼,异姓同牧。主左翼者为元臣济拉玛裔。自济拉玛十三传至善巴,与喀喇沁为近族。主右翼者为元太祖裔。自元太祖十九传至鄂木布楚琥尔,生子固穆,与归化城土默特为近族。

  天总三年,善巴、鄂木布楚琥尔各率属来归。八年六月,选兵从征明,颁示军律。七月,由独石口入明边,会大军于保安州,分兵隶都统武讷格,略察哈尔边。九年,诏编所部佐领,设扎萨克三:曰善巴,曰赓格尔,曰鄂木布楚琥尔。赓格尔者,善巴族也。崇德二年,以罪削扎萨克,善巴领其众。自是土默特分左右翼,命善巴及鄂木布楚琥尔掌之。是年遣大臣阿什达尔汉等赴其部理庶狱。六年,从围明锦州,败总督洪承畴援兵。八年,随饶馀贝勒阿巴泰征明。  顺治元年,从入山海关,击流贼李自成。三年,随剿苏尼特部叛人腾机思。康熙元年,喀尔喀台吉巴尔布冰图来归,诏附土默特牧。十三年,大军剿逆籓耿精忠等,诏所部塔布囊善达偕喀喇沁塔布囊霍济格尔以兵赴兗州听调。十七年,调赴浙江,随康亲王杰书进剿。闽地悉定,谕优叙。五十五年,诏选兵千随公傅尔丹屯鄂尔坤。五十九年,以旱歉收,赐帑赈之。雍正三年,塔布囊沙津达赉随大军防御准噶尔。七年,封镇国公。九年,大将军傅尔丹击准噶尔于和通呼尔哈诺尔,沙津达赉阵逃,削爵;而土默特部将之随参赞内大臣马兰泰者,败贼西尔哈昭,斩获甚众,稍雪耻焉。

  所部二旗,左翼驻海他哈山,右翼驻巴颜和朔,隶卓索图盟。爵三:扎萨克多罗达尔汉贝勒一,由镇国公晋袭;附喀尔喀贝勒一;扎萨克固山贝子一。

  乾隆四十一年,以所部垦地置朝阳县。同治九年,以右翼旗箭丁等屡控扎萨克贝子索特那木色登科派太重,於是管旗章京阿阿尚等以因公派钱不能体恤,均革。热河都统库克吉泰因奏变通土默特比丁章程,申明交纳丁钱旧章,箭丁子女不许妄行役使及随侍陪嫁,八枝箭丁仍归土默特管束。光绪十七年,敖汉部金丹道匪之变,是部同时被扰。事平,赈恤之。左翼有佐领八十,右翼有佐领九十,於诸旗为特多焉。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