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白镕孙桓史致俨那清安升寅李宗昉姚元之

  何汝霖季芝昌

  白镕,字小山,顺天通州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福建乡试。十八年,大考二等,擢赞善。督安徽学政,诏密询地方利弊,疏言:“安徽钱粮,惟凤阳、泗州遭湖、河之害,积逋较巨。遇丰稔之年,循例带徵旧额。在小民以一年而输数年之赋,虽乐岁不免拮据;而官吏惧谴,规避多方,积重难返。与其存徵之名,致小民日受追呼,国计依然无补,何如核徵之实,使官吏从容措理,旧额尚可渐清。请嗣后二属钱粮,每年祗带徵一年,傥遇歉收,再行递缓,民力渐纾,催科者自顾考成,行之必有效。”诏允行。

  青阳有孝子曰徐守仁,幼孤,事母孝。母没,庐墓三年,镕造庐赠赙,题请旌表。访求明臣左光斗遗裔,取列县庠。按试所至,集士人讲学,以正人心厚风俗为本。累迁少詹事。道光元年,督广东学政。历詹事、内阁学士。七年,擢工部侍郎,调吏部。九年,偕尚书松筠赴直隶按外委白勤被诬冤毙狱,护理总督屠之申以下降黜有差。督江苏学政。寻偕侍郎宝兴勘视南河垛料,举实以闻。十一年,擢左都御史,召还京,未至,命查勘江南灾赈。时尚书穆彰阿、硃士彦亦奉命勘湖、河汎溢状,穆彰阿先回京,镕遂偕士彦履勘沿河闸坝工程,与总督陶澍定议以工代赈。赴安徽,周历太平、宁国、池州、安庆、庐州各郡,先后疏劾饰灾侵赈诸弊。次年,回京,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典顺天乡试。十三年,擢工部尚书,典武会试。故事,武闱双好不足额,始取单好。是科双好不尽取中,坐降大理寺卿。十九年,乞病归,卒於家,年七十四。

  镕事母孝,教子弟严。宣宗尝嘉其家法之善,以勉朝臣云。

  孙桓,字建侯。同治二年进士,授吏部主事。累迁郎中。掌选,清严慎密,吏不能欺,为时所称。光绪中,洊擢兵部侍郎,综覈一如为司官时。十七年,因病乞休,寻卒。

  史致俨,字容庄,江苏江都人。家酷贫。甫冠,为诸生,学政谢墉器其才,给膏火,居尊经阁读书。荐预召试,未与选。嘉庆四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四川学政。累迁右庶子。二十一年,督河南学政。自滑县匪平,犹有伏莽,密诏侦察。疏陈彰、卫二郡民间习邪教犹众,州县编查保甲,有名无实,撰敦俗篇,刊布以化导之。商丘廪生陈忠锦以不滥保被殴,知府、经历受赇,反加斥责,忿而自经。疏劾,谴罪有差。

  道光元年,典湖北乡试。累迁内阁学士。三年,擢刑部侍郎,调礼部。五年,督福建学政。奏分台湾举人中额,增所属四县学额。漳、泉诸郡习械斗,诸生与者,屏不与试,悍风稍息。九年,偕侍郎锺昌赴山西鞫狱,平定知州故出人罪,鞫实,论凶犯如律,褫知州恆杰职。调刑部,历左都御史,迁礼部尚书。两典顺天乡试。调工部,又调刑部。勤於其职,竟日坐堂上阅案牍,揅析论难,视司员如弟子。任刑部凡四年,京察,以刑名详慎,被议叙。十八年,乞解职。寻卒,年七十九,赠太子太保,祀乡贤及名宦祠。  那清安,字竹汀,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翰林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礼部侍郎,历刑部、工部。道光元年,命赴直隶谳狱,擢左都御史,管光禄寺事,兼都统。寻迁兵部尚书,调刑部。四年,出为热河都统,偕左都御史松筠等赴土默特谳狱,事竣,疏言:“蒙古恶习,常有移尸讹诈,为害滋甚。蒙古律例,凡军流徒犯,罪止折枷,情重法轻。请嗣后遇有假捏人命诈财者,所拟军流徒罪即行实发,不准折枷,以惩刁恶。”下所司议行。六年,召授左都御史。逾年,复任热河都统,召对,询知其母年老,命仍还左都御史任。十一年,复授兵部尚书,典顺天乡试及会试。十四年,以疾乞解职,允之。寻卒,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那清安工为馆体应制诗,时皆诵习。因与穆彰阿同榜成进士,晚乃受宣宗知,迭秉文衡。既卒,会兵部以庆廉送武会试有残疾,为监试御史所劾。先是那清安为监射大臣,曾以庆廉残疾扣除,上追念其持正,予其子全庆加二级。全庆,光绪初官大学士,自有传。

  升寅,字宾旭,马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拔贡,考授礼部七品小京官。举嘉庆五年乡试。累迁员外郎,改御史。疏言学校为人才根本,请严课程,务实用,戒奢靡;又疏陈防禁考试八旗生怀挟冒替诸弊:从之。改右庶子,累迁副都御史。二十一年,授盛京礼部侍郎,署盛京将军。调刑部,召为工部侍郎,又调刑部。道光六年,出为热河都统。以蒙古各旗招内地游民开采煤矿,往往生事械斗,疏请谕禁,从之。八年,命赴甘肃偕总督鄂山按宁夏将军庆山、副都统噶普唐阿互劾事,罢庆山,即以升寅代之。历成都、绥远城将军。命鞫鄂尔多斯京控狱,奏言:“蒙古京控日繁,请自后各部落封禁地树立界牌,以杜私垦;蒙古阿勒巴图禁止餽赠,以息争端;扎萨克王、贝勒等毋用内地书吏,以免教唆;各旗协理台吉,会同盟长选举,以昭慎重;盟长会盟需用乌拉,应明定限制,以免浮索:庶积弊清而狱讼息。”

  十一年,召授左都御史,兼都统。十二年,署工部尚书。京畿旱,疏请发米,设十厂煮粥以济灾民,从之。十三年,偕侍郎鄂顺安按西安将军徐锟贪纵,得实,议褫职。十四年,命阅兵山东、河南,就鞫桐柏知县宁飞滨故出人罪,治如律。命赴广东、湖南按事,授礼部尚书,未至,卒於途。优诏赐恤,称其老成清介,赠太子太保,谥勤直。

  子宝琳,直隶保定知府,濬定州洿泽,有治绩;宝珣,同治中,官兵部侍郎、山海关副都统。孙绍祺,咸丰六年进士,由编修官至理籓院尚书;绍諴,光绪中,山西布政使,从治郑州河工,终驻藏大臣;绍英,宣统初,度支部侍郎,内务府大臣。

  李宗昉,字芝龄,江苏山阳人。嘉庆七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典陕甘乡试。大考二等,擢赞善。督贵州学政,累迁侍读学士,督浙江学政。历詹事、内阁学士。道光元年,授礼部侍郎。次年,典会试,又典江西乡试,留学政。值大水,岁饥,与巡抚筹赈务,多所全活。调户部侍郎。初,宗昉督学贵州时,巡抚议丈全省田为增赋计,民情惶骇,会檄学官徵集图书,得御史包承祚奏疏,乾隆初,学政邹一桂请丈田,而承祚奏驳之,极言黔中山多平地少,民每虚占不毛之地,胥吏高下其手,以丈高下不可准之田,赋未必增,民受其害。部议停止,宗昉持以示巡抚曰:“此事学臣尝奏之,被驳。今必解其所驳乃可。”巡抚亦悟,事得寝。至是,官户部,署巡抚麟庆因复奏上其事,部援故事详覆之,乃定议不行。历工部、吏部侍郎,兼管国子监、顺天府尹事。自七年至十年,典顺天乡试二,会试一,浙江乡试一,得士称盛。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二十四年,以疾乞休。二十六年,卒,依例赐恤。  姚元之,字伯昂,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陕甘乡试。入直南书房。给事中花杰劾戴衢亨、英和援引,诏元之文字本佳,斥杰诋讦,寻亦罢元之入直。十七年,大考一等,擢侍讲。复以武英殿刊刻圣训有误,仍降编修。十九年,督河南学政,疏禁坊刻类典等书以杜剿袭;又密陈河南与安徽、湖北交界地多捻匪,陈州、汝宁盐运迥殊,土匪把持:并嘉纳之。累迁内阁学士。

  道光十三年,授工部侍郎。疏陈台湾营务积弊,窝娼聚赌,械斗杀人,操演雇人替代,诏下闽督严察整顿。调户部,又调刑部。迭典顺天、江西乡试。督浙江学政,未满,十八年,擢左都御史,召回京。寻以南昌知府张寅为江西巡抚裕泰劾罢,元之为寅疏辩,胪陈政绩,请查办,诏斥冒昧,降二级调用。二十一年,海防方亟,疏陈广东形势,豫筹战守,下靖逆将军奕山等采行。授内阁学士。二十三年,京察,以年衰休致。

  元之学於族祖鼐,文章尔雅,书画并工。习於掌故,馆阁推为祭酒。爱士好事,穆彰阿素重之。后以论洋务不合,乃被黜。咸丰二年,卒。

  何汝霖,字雨人,江苏江宁人。拔贡,考授工部七品小京官。中式道光五年举人,充军机章京,累迁郎中。历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偕侍郎恩桂按事浙江,查勘南河料垛。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历宗人府丞、副都御史。二十二年,授兵部侍郎,调户部。偕大学士敬徵勘东河工程。二十五年,擢兵部尚书。值太后七旬万寿,汝霖母丁年九十,五世同堂,赐御书扁额,寻以母忧归。江苏大水,命在籍襄治赈务。先是,总督陶澍於江宁立丰备仓以备荒,县令亏挪穀价,大吏许以他款抵。汝霖曰:“仓穀以备凶。今荒象如此,汝霖不敢欺朝廷,当各为奏上。”乃以给赈用。服阕,命以一品顶戴署礼部侍郎,寻署户部尚书,仍直军机处,授礼部尚书。

  汝霖久襄枢务,资劳己深,尚书陈孚恩由章京跻大臣,骎用事,厌汝霖居其前。汝霖年逾七十,一日在直,触火炉几仆。孚恩笑曰:“人当避炉,炉岂能避人?”汝霖知其讽己,咸丰二年,以足疾乞罢直,许之。未几,卒,谥恪慎,祀乡贤。子兆瀛,浙江盐运使。

  季芝昌,字仙九,江苏江阴人。父麟,直隶钜鹿知县,居官慈惠。嘉庆十八年,捕邪教,焚其籍,免株连数千人。坐捕匪不力,戍伊犁。

  芝昌年逾四十,成道光十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散馆第一。未几,大考第三,擢侍读,督山东学政。十九年,大考复第三,擢少詹事,晋詹事,典江西乡试,督浙江学政。母忧归,服阕,擢内阁学士。二十三年,授礼部侍郎,督安徽学政,调吏部,又调仓场。二十八年,命偕定郡王载铨筹办长芦盐务,清查天津仓库,疏陈:“芦盐积累,各商惮於承运,悬岸至四十馀处。请将河南二十四州县仿淮南例改票盐,先课后引。直隶二十四州县限半年招商招贩,无商贩即责成州县领运,或由盐政遴员官运。支销浮费及官役陋规,永远裁汰。每年应完帑利,滩及通纲额引,与正课一律徵收。其协济补欠充公等项加价名目,概行革除。并於各引盐加斤免课,每斤准其减价敌私。”诏依议行。

  二十九年,偕大学士耆英赴浙江阅兵,并清查仓库,筹办盐务。途经东河、南河,查询节浮费、裁冗员事宜,奏减东河正款二十万两,裁泉河通判、归河通判,南河每年用款以三百万两为率,减省五六十万两,并扬运通判於江防,改为江运同知,裁丹阳县丞、灵壁主簿、吕梁洪巡检,从之。耆英病留清江浦,芝昌独赴浙江,疏陈变通盐务章程七事:杭、嘉、绍三所引盐,分别加斤,止令完交正课;松所引盐,酌裁科则;虚悬口岸,选商接办,并筹款收盐;缉私责成官商,由运司审覈;缉获私盐,分别充赏,及补课作正配销;禁革引地陋规;覈裁巡验浮费。寻查州县仓库,统计实亏之数,多至三百九十馀万,请将亏数最多之员,革职,勒追;不足,则由原任上司按成分赔,或由本省各官分成提补;其有欠在胥吏者,尤严补追,毋任幸免:并从之。

  授山西巡抚,未一月,召署吏部侍郎,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寻授户部侍郎。三十年,擢左都御史。咸丰元年,出为闽浙总督。艇匪在浙洋劫掠山东兵船,被剿遁闽洋,遣水师截击,贼众畏罪投诚,分别安置。二年,兼署福州将军。疏请停罢捐纳举人、附生之例;又奏禁盐商代销官运,以杜取巧:并从之。寻以疾乞休。

  芝昌以文字受宣宗特达之知,尝曰:“汝为文,行所无事,譬之於射,五矢无一失。”及查办长芦、两浙盐务称旨,遂骤进膺枢务。甫数月,宣宗崩,文宗犹欲用之,畀以外任。未一岁,谢职归。久之,卒於家,未予恤典。光绪初,署闽浙总督文煜奏陈政绩,追谥文敏。子念诒,道光三十年进士,官编修。孙邦桢,同治十二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

  论曰:承平,士大夫平进而致列卿,或以恪谨称,或以文学显,固不能尽有所建树;或馀泽延世,子孙复继簪缨,若白镕、那清安、升寅诸人是也。季芝昌晚遭殊遇,已值宣宗倦勤之年,暂任兼圻,奉身而退,其见几知止者耶?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