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石琳兄子文晟徐潮子杞贝和诺子马喇陶岱

  傅霁觉罗华显蒋陈锡子涟泂刘廕枢

  音泰鄂海卫既齐  石琳,汉军正白旗人,石廷柱第四子。初授佐领,兼礼部郎中。康熙元年,出为山东按浙江盐运使。十二年,转湖广下荆南道。十三年,襄阳总兵杨来喜、副将洪福以南漳叛应吴三桂,据房县、保康、竹山。琳偕总兵刘成龙率师讨之,抚定各峒寨。十五年,迁河南按察使。禁旅南征,牧马开封,当麦秋,琳与统兵诸将帅约,令兵毋驿骚,坐帐中四十馀日。及去,民得穫麦。

  二十年,迁浙江布政使。时耿精忠初平,衢州被兵尤甚,户口逃亡,丁赋皆责之里甲。琳覈实,请免之。师行供亿浩繁,民多逋负,琳悉为釐定,裁革陋规,禁加耗尤严。尝曰:“革一分火耗,可增一分正供。”二十三年,擢湖北巡抚。工部以修建太和殿,檄各省采柟、杉诸木。琳言柟产万山中,挽运甚艰,请宽其程限。部议不许。特诏允之。

  二十五年,调云南。疏言:“详覈赋役全书,应更改者八事。云南自明初置镇设卫,以田养军曰屯田。又有给指挥等官为俸,听其招佃者曰官田。其租入较民赋十数倍,犹佃民之纳租於田主。国初吴三桂留镇,以租额为赋额,相沿至今,积逋愈多,官民交困。宜改依民赋上则起科。云南盐井有九,以各井行盐之多寡为每岁徵课之重轻。琅井盐斤徵课六釐,白井八釐,至黑井则倍。明末加徵,较明初原额不啻数倍。今请减黑、白二井之课如琅井例。开化民田亩科粮二斗六升三合,较未设府以前加至十倍。通省民粮,惟河阳最重,今当减半,与河阳一例。元江由土改流,三桂於额粮外别立名色:曰田地讲银,曰茶商税银,曰普洱无耗秋米,曰浪妈等六寨地租。加赋倍徵,民不堪命,应请各减其半。通海六寨地粮较民赋重几三倍,当改依新定民赋科则。咢嘉每粮一石,徵条编银四两有奇,亦为偏重。今既归南安州附徵,应与州赋一律,每粮一石,徵银一两四分。丽江界连土番,古称荒服。三桂叛后,割金沙江以内喇普地与蒙番,地去而粮存,当删除。建水自明时设参将,岁派村寨陋规银三百有奇、粮八十馀石,三桂遂编入正额,当裁革。新平之银场,易门之铜厂,矿断山空,宜尽豁课税。”疏入,下所司议,刊入全书颁行。

  二十八年,擢两广总督。琼州总兵吴启爵奏琼属黎地,请设州县,筑城垣,增兵防守。命琳勘奏,力陈其非要,上从之。四十一年,连州瑶作乱,遣都统嵩祝等会剿,平之。琳规画善后,定官吏管辖,拨兵移防,悉协机宜。未几,卒官。

  兄子文晟,初授蓟州同知,历云南开化、山西平阳知府。康熙三十三年,上嘉其居官有声,超擢贵州布政使。是岁,即迁云南巡抚。为政务举大纲。云南屯赋科重民田数倍,琳官巡抚时,奏减而未议行;文晟复疏请,特允减旧额十之六。安南国王黎维正疏告国内牛羊、蝴蝶、普园三地为邻界土司侵占,乞敕谕归还。会文晟入觐,上问文晟,奏言:“此地明时即内属,非安南地。妄言擅奏,不宜允。”乃降诏切责之。四十三年,调广东。四十四年,擢湖广总督。坐劾容美土司田舜年僭妄淫虐非实,部议当降调,上命留任。文晟以疾乞退,上谕大学士曰:“文晟粗鄙,若为土司事而罢,似未得体。今既引疾,可允其请。”罢归。五十九年,卒。

  徐潮,字青来,浙江钱塘人。康熙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擢少詹事。潮学问淹通,在翰林,应奉文字,多出其手。圣祖尝御门召讲易、论语,敷陈明晰,为之倾听。三迁至工部侍郎,督理钱局,清介不苟随俗。局官冒滥事发,潮独无所连染。三十三年,典会试。以母忧归,服阕,起刑部侍郎。

  三十九年,授河南巡抚,上谕之曰:“河南火耗最重,州县多亏欠,尔当筹画禁止。”潮上官,令火耗无过一分,州县私派,悉皆禁革。南阳承解黑铅,卫辉办兑漕米,向皆假手胥吏,恣为侵渔。潮悉心区画,宿弊悉除。开封五府饥,疏请漕粮暂徵改折,以平市直。归德属永城、虞城、夏邑三县被灾地亩至一万七千馀顷,出粜常平、义、社仓穀,借给贫民牛种,全活甚众。四十一年,上巡幸畿甸,问巡抚李光地邻省督抚贤否,光地举潮对。上褒美,以潮与光地、张鹏翮、彭鹏、郭琇并称。四十二年,上南巡,潮迎驾泰安,赐冠服及御书榜额。其冬,西巡,复迎驾,赏赉有加。上念汾、渭皆入河,议於河南储穀,遇山、陕岁歉,自水道移粟,便於陆运。命潮会陕西、山西督抚勘议。潮与川陕总督博霁会勘三门砥柱。语见博霁传。又别疏言:“汴水通淮,一自中牟东经祥符至宿迁,湮塞已久;一自中牟东南经尉氏至太和,今名贾鲁河,尚可通流:请量加疏濬。郑州北别有支河,旧迹尚存,若於此建闸,使汴与洛通,尤为民便。”上从之。

  四十三年,擢户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四十四年,扈从南巡,命赴河南按事。时上以高邮、宝应诸州县频年被水患,由洪泽湖无所宣泄,宜於高堰二坝筑堤束水入河,又於下河筑堤束水入海。会潮按事还,上询河壖形势,因指授方略,命往董其役。四十五年,监修高家堰滚水坝、高邮车逻中坝,并濬文华寺减河。四十六年,监修武家坝、天然坝、蒋家坝及诸堤闸,先后毕工。四十七年,调吏部。四十九年,以病乞休,许以原官致仕。五十四年,卒,赐祭葬。  潮居官平易,不事矫饰,所至民咸称颂。乾隆初,追谥文敬。子本,自有传。

  杞,字集功。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官编修。由甘肃布政使巡抚陕西,入为宗人府府丞。予休致,卒。

  贝和诺,富察氏,满洲正黄旗人,济席哈孙。自工部笔帖式授户部主事,历郎中,兼佐领,累迁大理寺卿。康熙三十五年,命往山东经理闸河。漕运总督桑额奏漕船尽过济宁,较往岁早一月。上以遣官经理,於漕运便,命以为常。迁左副都御史,擢户部侍郎。三十七年,朝鲜岁祲,国王李焞乞开市义州中江贸穀。诏发三万石与为市,令贝和诺及侍郎陶岱监视。事已,焞上表谢“八道生灵,赖以全活”。是年,授陕西巡抚。疏报:“陕西开事例,积贮米麦,应存一百七十七万石有奇,今实存仅十七万。”上命尚书傅腊塔、张鹏翮往按。寻疏言长安、永寿、华阴等籴补三十八万有奇,馀皆欠自捐生,请令补完。

  三十九年,调四川。疏言:“打箭炉、木鸦等处番、民一万九千馀户归顺,请增设安抚使五、副使五、土百户四十五,以专管辖。边民运茶赴炉贸易,给官引五千六百道,定额徵课。川省行盐,潼川、中江山路崎岖,难於陆运,额运壅滞。惟冰江小溪通水运,请增给水引,商民交便。”贝和诺治事精详,尚书张鹏翮按事还,於上前亟称之。四十二年,召授兵部侍郎。  四十四年,擢云贵总督,捕治富民盗李天极、王枝叶等。天极广通诸生,与临安硃六非造为符谶,师宗州枝叶,人素无行,天极等诱之,诡讬明桂王孙,纠党谋不轨。僭称文兴三年,散播印劄,图劫掠广南、开化,自蒙自窜入会城。贝和诺标兵诇得状,诛六人,流其馀党。四十九年,召拜礼部尚书。以太原流匪陈四等六十馀人诡称赴云南垦地,贝和诺得布政使牒报不察究,坐降调,授盛京工部侍郎。五十七年,复召为礼部尚书,以老乞休,诏慰留。六十年,卒官。

  子马喇,袭管佐领,兼护军参领,累擢正红旗满洲副都统。雍正五年,西藏阿尔布巴等与贝子康济鼐不睦,命马喇往驻西藏。既,阿尔布巴戕害康济鼐,后藏颇罗鼐率兵报仇,执阿尔布巴等。遣尚书查郎阿等谳其罪,磔之。诏颇罗鼐总管前后藏事,移达赖喇嘛於里塘。七年,命马喇驻里塘守护,赐帑金二千,总藏事。擢护军统领。还京,迁工部尚书,坐免。十一年,复以副都统衔往西藏办事。卒官。

  陶岱,瓜尔佳氏,满洲正蓝旗人。由主事历户部郎中,累擢吏部侍郎。朝鲜告饥,乞开市贸穀,命陶岱与贝和诺运米给籴,御制海运朝鲜记纪其事。康熙三十八年,署两江总督。寻授仓场侍郎,以漕运迟误,降五秩,随旗行走。寻卒。

  博霁,巴雅拉氏,满洲镶白旗人。自护卫授銮仪使,擢镶白旗都统。康熙二十四年,授江宁将军,调西安。三十五年,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率师西剿噶尔丹,命博霁率满洲兵自宁夏会师,大败噶尔丹於昭莫多。叙功,授世职拖沙喇哈番。圣祖尝谕大学士等曰:“博霁自江宁赴西安,军民攀留泣送,直至浦口。非有善政,何能如此?诚可谓将军矣!”四十二年,上幸西安阅兵,谕曰:“西安官兵皆嫺礼节,重和睦,尚廉耻,且人才壮健,骑射精练。朕巡幸江南、浙江、盛京、乌喇等处阅兵,末有能及之者,深可嘉尚!”赉博霁御用櫜建、弓矢。  四十三年,授四川陕西总督。上以山、陕屡岁祲,欲於河南储粟备赈,溯黄河挽运,虑三门砥柱水急,舟不得上,命博霁偕山、陕、河南巡抚会勘。寻合疏言:“三门滩多水激,挽运险阻,仍以陆运为便。”从之。四十七年,卒,赐祭葬。  觉罗华显,满洲正红旗人。初授宗人府主事,迁户部理事官。康熙三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累迁内阁学士。三十九年,授甘肃巡抚,未上官,调陕西。四十年,擢川陕总督。甘肃流民数千人就赈西安,华显与巡抚鄂海出俸为有司倡,集资计口授粮,并拨荒地为业。上幸西安阅兵,与博霁、鄂海同受赐。陕民困重敛,华显饬有司禁私徵,屏绝餽遗,军民称颂。四十二年,卒官,加太子太保,赠兵部尚书,谥文襄。祀陕西名宦。

  蒋陈锡,字雨亭,江南常熟人。父伊,康熙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御史。疏陈民间疾苦,绘十二图以进。累官河南提学道副使,卒官。

  陈锡,康熙二十四年进士,授陕西富平知县。岁饥,米斛直数千,发仓赈济,不给,斥家资佐之,全活甚众。行取,擢礼部主事。监督海运仓,革粮艘篷席例银。迁员外郎。河道总督张鹏翮荐佐两淮河务。四十一年,授直隶天津道,迁河南按察使,谳决平恕。豫省有老瓜贼为害行旅,陈锡廉得其巢穴,悉擒治之。

  四十七年,迁山东布政使。未几,擢任巡抚。疏请缓徵二十三州、县、卫被灾逋赋,广乡试解额,增给买补营马直,免累及所司。条陈海防三事,言战船当更番修葺,水手当召募熟谙水道之人,沿海村庄当举行团练,互相接应;并以御史陈汝咸条议海疆弭盗,疏请渔舟编甲,闽、粤鸟船不许携砲械,得盗舟火药军器,必究所从来。部议悉从之。长芦巡盐御史希禄请增东省盐引,临清关请增设济宁等五州县口岸,陈锡皆言其不便,并得请。

  五十五年,擢云贵总督。禄劝州土酋常应运诱沿江土夷攻卓干寨,陈锡檄师会剿,平之,拨兵弁驻守其地。石羊绪矿厂硐老山空,课额不足,疏请嗣后硐衰即止,勿制定额。镇远至省三十二驿,山路崎岖,驿夫苦累,下令非有符合,毋滥应夫马。都统武格、将军噶尔弼率师入西藏,以云南粮运艰难,欲自四川运粮济给。四川总督年羹尧奏言滇、蜀俱进兵,蜀粮不足兼供。乃命陈锡与巡抚甘国璧速运。五十九年,诏责其筹济不力误军机,与国璧并夺职,令自备资斧运米入藏。明年,卒於途。雍正元年,山东巡抚黄炳言陈锡在巡抚任,侵蚀捐穀羡馀银二百馀万,部议督追。弟廷锡入陈始末,诏减偿其半。子涟、泂。

  涟,字檀人。进士,官编修,终太仆寺卿。

  泂,字恺思。进士,历工部郎中,出为云南提学道。西陲用兵,命从军,授甘肃凉庄道。西檄多卜藏、玛嘉诸部与谢勒苏、额勒布两部逃人倚石门寺为巢,往来劫掠。泂料简精锐,会凉州镇官兵,分五路进剿,转战棋子山,歼贼之半。时罗卜藏丹津进逼西宁,复檄兵捍御,罗卜藏丹津遁走。大将军年羹尧上其功,迁山西按察使,进布政使。上嘉泂实心供职,免其父追偿。雍正十年,加侍郎衔,往肃州经理军营屯田。在事二年,辟镇番柳林湖田十三万亩,得粮三万石。筑河堤,扩二大渠,分濬支渠,并建仓储粮,公私饶裕。副都御史二格协理军需,劾泂侵帑误公,逮治论死,下狱追赃。总督查郎阿等交章雪其诬,泂已病卒。

  刘廕枢,字乔南,陕西韩城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河南兰阳知县,有政声。行取,擢吏科给事中,以忧归,服阕,除刑科给事中。疏言:“廉吏必节俭。迩来居官竞尚侈靡,不特车马、衣服、饮食、器用,僭制逾等;抑且交结、奔走、餽送、夤缘,弃如泥沙,用如流水。俸不给则贷於人,玷官箴,伤国体。请敕申斥,以厉廉戒贪。”又疏言:“京师放债,六七当十;半年不偿,即行转票,以子为母。数年之间,累万盈千。是朝廷职官,竟为债主厮养。乞敕严立科条,照实贷银数三分起息。”并下部议行。寻调户科。三十六年,诏求直言,廕枢疏请肃纪纲,覈名实,开言路,报可。

  三十七年,外转江西赣南道。赣俗健讼,廕枢昼夜平决,惩妄诉者,讼渐稀。将吏私徵门税,廕枢令革之。米市有牙课,牙人籍以婪索。廕枢以其钱置田,徵租代课,除民累。署按察使,忤总督阿山,以谳狱前后狱辞互异,劾罢。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廕枢迎驾潼关,上识之,召对称旨,复授云南按察使。四十五年,迁广东布政使。总督贝和诺称其清廉勤慎,士民爱戴,云南布政使缺员,请以廕枢调补,上从之。廕枢督濬昆明湖,筑六河岸徬。会夏旱,发粟平粜,祷於五华山,得雨,民大悦。

  四十七年,擢贵州巡抚。贵州苗、仲杂处,号难治。廕枢至,绝餽遗,省徭役,务以安静为治。疏请广乡试解额,设南笼学,以振人文。先后请改石阡、丹川、西堡、宁谷、平州、大华诸土司,设流官。开驿道,自云南坡至蕉溪二千馀里。又疏言贵州钱粮课税仅十馀万,邻省岁协饷二十馀万,稍愆期,军士悬额待饷。请豫拨二十万储布政使库。部议持不可,疏三上,诏特允之。其后红苗叛,饷赖以无绌。乌蒙、威宁两土司相仇杀,四川巡抚年羹尧遣吏勘问,土酋匿不出,疏闻,命四川、云、贵督抚按治。廕枢先至,遣使招谕,威宁土酋听命,乌蒙土酋亦自缚出就质,咸原伏罪释仇,苗以无事。

  五十四年,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侵哈密,诏备兵进讨。廕枢累疏请缓师,略云:“小丑不足烦大兵。原皇上息怒,重内治,轻远略。”上责其妄奏,命驰驿赴军前周阅详议。廕枢抵巴里坤,上疏数千言,请屯兵哈密,以逸待劳。旋称病还甘肃,疏乞休,严旨谯让,仍令回巡抚任。廕枢疏报病愈,上斥廕枢:“令诣军前即称病,令回任病顿愈,情伪显然。”命解任诣京师。部议阻挠军务,坐绞,上宥之,遣赴喀尔喀种地。年已八十二,居戍三年,释还,复故官。六十一年,与千叟宴。世宗御极,召见,赐金归里。寻卒,年八十七。

  音泰,瓜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初为西安驻防兵。康熙十三年,副都统佛尼勒讨吴三桂将谭弘、吴之茂、王屏籓等,音泰隶麾下。师自汉中进克阳平朝天关,驻守梅岭关,贼夜劫营,音泰力御,中枪折齿,得上赏。明年,佛尼埒攻王辅臣秦州,临壕列围,贼突骑出犯,音泰射殪三人,贼骇遁。复进攻西和,屡败之茂等於盐关岐山堡。十七年,进攻四川,克保宁、叙州。叙功,授骁骑校,迁防御。  三十五年,署参领,从西安将军博霁会大将军费扬古征噶尔丹,出西路。五月,上亲征,出中路,至克鲁伦河。值积雨,运粮滞,贼预焚草地,我军纡道秣马。音泰言於博霁曰:“圣驾亲征,宜倍道前进。”乃急趋昭莫多,大军继进,噶尔丹败遁。叙功,予云骑尉世职。四十一年,迁佐领。四十二年,上巡西安,令官兵校射,音泰蒙赉与赐宴,寻授协领。  四十三年,擢西安副都统。四十四年,授西宁总兵官。上知其贫,诏陕西督抚助练兵犒赉之资。四十六年谕:“音泰久居西陲,谙习兵事,外籓蒙古及内地军民交口称誉。”命擢甘肃提督。四十八年,授川陕总督。入觐,赏花翎及冠服、鞍马,并御书“揽辔澄清”榜赐之。

  四十九年,幹伟番蛮罗都等掠宁番卫,戕冕山营游击周玉麟,命四川巡抚年羹尧偕提督岳升龙往剿。羹尧至,升龙已擒罗都等三人械送勘问。既定谳,遂先还。升龙偕建昌总兵郝弘勋至会盐招降,番蛮诸酋原率众十万贡纳粮马。音泰请以降酋为土司,分领其众。因劾羹尧违旨先还,诏夺羹尧职,留任效力。未几,升龙以疾解任,羹尧知其曾假帑金,议率属捐俸代偿,音泰不从。羹尧遂入告,上允行,并谕音泰宜与巡抚和衷。寻褒其洁清不瞻徇,实心任事。会奉诏申禁游民越境,令严劾纵容官吏。邠州诸属拘系者四十馀案,每案至数十人。音泰疏言诸人皆藉技营生,无不法状,应递解原籍编管;如纵出境,议处所司,上韪之。

  以病疏乞休,上曰:“朕前幸西安,知音泰义勇,洊擢至总督。宽严并用,军民无不感戴。朕甚爱惜之,可令在任调摄。”五十二年,复请,许解任还京师,给第宅田亩,以旌其廉。并谕群臣曰:“朕初用音泰,人不知其善,后乃称朕有知人之明也。”五十三年,卒,赐祭葬,谥清端。初授云骑尉世职,特命世袭罔替。

  鄂海,温都氏,满洲镶白旗人。自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历宗人府郎中,兼佐领。康熙三十二年,圣祖亲征噶尔丹,命鄂海赴宁夏储备牲畜。陕西按察使员缺,上以命鄂海,且谕之曰:“初任外僚,每言洁其身以图报。及莅任,辄背其言。朕於数十从臣中简尔为按察使,尔当益励素行也。”三十七年,迁布政使。四十年,擢巡抚。  四十九年,授湖广总督。镇筸边外红苗为乱,令总兵张谷贞等召苗目宣谕,毛都塘等五十二寨、盘塘等八十三寨,先后薙发归化,上嘉之。五十二年,移督川、陕。疏报甘肃洮、岷边外大山生番请归化,上以洮、岷边外无生番,或为蒙古属部,命详察。鄂海奏大山在洮州东南土司杨汝松界外,非蒙古属部,宜令汝松兼辖;复疏报四川会川营界外凉山番目阿木哨请归化,岁贡马,请给番目职衔,令辖所属番、民:并从之。甘肃靖远、固原、会宁岁歉饥,民乏食,疏给口粮资本,抚辑流移。

  五十七年,大将军贝子允等率师讨策妄阿喇布坦,驻兵西宁、甘州、庄浪诸处。鄂海请发西安库帑四十万,并拨平凉、巩昌、宁夏仓穀十万,充饷;以陕西葭州、甘肃宁夏等二十八处转输军需,请豁丁粮,纾民力。五十八年,复请豁甘肃逋欠钱粮草束,俾民得尽力输纳本年粮草以佐军,户部格不行,特旨允之。六十年,诏解任专治粮饷,以四川巡抚年羹尧代之。未几,命往吐鲁番种地效力。雍正元年,予原品休致,效力如故。寻卒。  卫既齐,字伯严,山西猗氏人。父绍芳,字犹箴,顺治三年进士,授河南尉氏知县。兵后修复城郭、学校,勤劝课,广积储,禁暴戢奸,尉氏民颂焉。行取兵部主事,累迁贵州提学道佥事、浙江巡海道副使。

  既齐,康熙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讲学志当世之务,上疏言时事,语戆直。会遭祖母丧,假归。居久之,诣京师补官。上命以对品调外,授直隶霸州州判。既齐召民之秀良者曹试而教诲之,俾各有所成就。民贷於旗丁,子钱过倍,横索无已。既齐力禁戢之,无敢逞。迭署固安、永清、平谷知县,所至辄有惠政。巡抚于成龙疏荐。会既齐以母忧去,继复遭父丧。一日,上御门,举既齐谘於九卿,佥曰贤,命复授检讨。二十七年,服阕,诣京师补官。上知既齐讲学负清望,超擢山东布政使。既齐感激,益自奋勉为清廉,令府县输款封还平馀。门悬钲,吏民白事得自通。建历山书院,仿经义、治事之例,设奎、壁二斋课士。护巡抚印者再。清庶狱,结八十馀案,株累数百人尽释去。在官三年,有声绩。三十年,授顺天府尹,疏请按行所部,黜陟属吏贤不肖。上以为无益,不许。寻擢副都御史,闻山、陕蝗见,平阳以南尤甚,疏请赈恤,上责其悬揣。  旋授贵州巡抚。绍芳为提学,士民祠焉。既齐至贵州,谒父祠受事。黎平知府张潋、副将侯奇嵩报古州高洞苗金涛匿罪人杀吏,请发兵进剿,既齐疏闻,即遣兵捕治;潋、奇嵩复报兵至斩苗一千一百一十八人,既齐复以闻。旋察知潋、奇嵩妄报,疏实陈,请夺潋、奇嵩官勘治。上责既齐轻率虚妄,遣尚书库勒纳、内阁学士温保往按。旋命逮既齐至京师,上令九卿诘责。既齐引罪请死,九卿议当斩,上命贷之,遣戍黑龙江。明年,赦还。家居,立社课士,斥家资供膏火。三十八年,上命承修永定河工。三十九年,又命督培高家堰,卒工次。

  论曰:康熙中叶后,天下乂安,封疆大吏多尚廉能,奉职循理。若石琳改赋役,徐潮革火耗,博霁、华显、音泰整饬武备,安不忘危,皆能举其职者。刘廕枢志在休民,未知应兵之不容已,蒋陈锡、鄂海又以督饷稽迟蒙谴,卫既齐遭际殊异,而不获以功名终,其治行皆有可称,膏泽及於民,无深浅远近,要为不沫矣。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