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瑚松额布彦泰萨迎阿  瑚松额,巴岳忒氏,满洲正黄旗人,西安驻防。嘉庆初,以前锋从将军恆瑞剿湖北教匪,后隶那彦成、德楞泰部下,积功擢协领。十八年,滑县教匪起,瑚松额率马队从副都统富僧德战道口及滑县城下,屡有功,赐花翎。二十三年,擢福州副都统,署福州将军。

  道光三年,授察哈尔都统。五年,擢成都将军。乾隆中,西宁玉舒巴彦囊谦千户分三百户与其弟索诺木旺尔吉为小囊谦,由德尔格忒土司居间调处,办事大臣断定。既而索诺木旺尔吉之子诺尔布不能服其属户,大囊谦欲兼并之,诺尔布诉於德尔格忒土司;大囊谦复以土司有欺凌小囊谦情事,互控不已,下瑚松额按之。奏请仍遵原断,大囊谦不得觊觎属户,德尔格忒土司亦毋预邻封事,以杜争端,事乃定。七年,署四川总督。九年,调吉林将军。会宣宗东巡,扈跸,校射,中三矢,赐黄马褂。十年,母忧回旗。寻署盛京将军。

  十二年,命偕尚书禧恩督师剿湖南瑶匪赵金龙,至则金龙已就戮,其党赵青仔率馀匪窜广东、湖北境,督兵剿平之。广东连山排瑶亦叛,率提督余步云等进剿,擒匪首邓三、盘文理等,瑶众投诚,全境肃清,赐双眼花翎,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命署福州将军,台湾土匪张丙等作乱,授为钦差大臣,偕参赞哈哴阿赴剿。及抵福建,提督马济胜已擒匪首,台湾略定。十三年春,命仍渡台搜捕馀党,擒各路匪首二十馀人,贼党三百馀人,分别置之法,械送张丙、陈办、詹通、陈连至京诛之,加太子太保,复调成都将军。十四年,瓘边、马边夷匪勾结焚掠,提督杨芳击毙夷目,以肃清入奏。既而夷复滋扰,瑚松额以芳办理未善,劾罢之,自请议处,降一级留任。  十五年,授陕甘总督。疏陈兵丁骄纵,应加意训练驾驭;又密陈吏治情形,优诏嘉纳。十七年,京察,诏嘉其不露锋铓,细心任事,予议叙。西藏堪布入贡,为四川番匪劫掠。瑚松额捕贼数十人,得赃物;奏请贡道改由柴达木,由青海大臣遗兵护送。又以野马川地连野番,请於大通河北岸立栅,山岩筑设墩卡,派兵防守;提标前后二营厂马合并,以厚兵力:并允行。二十一年,因病请开缺,寻致仕,许食全俸。二十七年,卒,赠太子太傅,赐恤,谥果毅。

  布彦泰,颜扎氏,满洲正黄旗人。父珠尔杭阿,嘉庆初,官镶黄旗满洲副都统,以军功予骑都尉世职。布彦泰由廕生授蓝翎侍卫,袭世职,洊升二等侍卫。二十三年,充伊犁领队大臣。道光初,擢头等侍卫。历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办事大臣,伊犁领队大臣,乌什办事大臣。九年,授喀什噶尔总兵,病归。十年,予副都统衔、乾清门行走,充哈密办事大臣,调西宁办事大臣。将军玉麟荐其习边事,调伊犁参赞大臣,再调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十四年,复以病归。十八年,署正蓝旗汉军副都统,擢察哈尔都统。

  二十年,授伊犁将军,入觐,命在御前行走。及赴任,授镶黄旗蒙古都统。二十二年,疏陈开垦事宜,略言:“惠远城三棵树地方可垦地三万馀亩,请就本地民户承种输粮。阿勒卜斯地方可垦十七万馀亩,请责成阿奇木伯克等筹计户口,酌量匀拨。”至二十四年,疏报塔什图毕等处开垦叠著成效,诏嘉其“忠诚为国,督率有方”,加太子太保。又命会勘乌鲁木齐未垦之地,及各城旷地,一律兴办。寻疏言:“惠远城东阿齐乌苏废地,前任将军松筠奏拨八旗馀丁耕种,因乏水,不久废业。今欲垦复,必逐渐开渠,极东且须引哈什河水,方可用之不竭。经营浩费,较前次各案不啻数倍。现委员勘估,又以伊犁历届捐垦成案,皆系收工而非收银。盖办工以工为主,计银不如计工之直捷,亦不如计工之覈实。此次用夫匠五十三万四千工,实垦得地三棵树、红柳湾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亩,阿勒卜斯十六万一千馀亩。荒地之开垦成田,由於渠工之开通水利,故不能划出某顷某亩为某员所捐办者,仍请免其造册报销。”从之。时前两广总督林则徐在戍所,布彦泰於垦事一以谘之,阿齐乌苏即由则徐捐办。事既上闻,命布彦泰传谕则徐赴南路阿克苏、乌什、和阗周勘。布彦泰疏留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暂缓更换,与则徐会勘。凡历两年,得田六十馀万亩。事具全庆传。  二十五年,授陕甘总督。青海番匪连年肆扰,自二十三年总督富呢扬阿奏报进剿,驱回河南,实仅邀番僧赉抚,约不北犯。次年,复扰河北,掠凉州营马匹,戕守备。富呢扬阿诿称匪乃四川果克黑番,大雪封山难剿,而西宁镇总兵庆和出口会哨,又遇贼被戕。惠吉继任总督。檄提督胡超进剿。肃州兵不听调,譁噪,胡超不能制。惠吉筹办未有绪,殁於任,乃以布彦泰代之,未至,命林则徐先署总督,并授达洪阿西宁办事大臣,同治其事。二十六年,布彦泰抵任,奏劾胡超畏葸,罢之;又论总兵站住攻剿不力,褫职遣戍。达洪阿率兵剿平番庄,惟黑错寺匪众抗拒,攻下之。又破果岔贼巢,拉布楞等寺僧收合四沟散番乞降,事乃定。布彦泰以调度有方,被优叙。亲巡边隘,疏陈西宁地势因河为固,扼险设备,请於哈拉库图尔之南山根、南川营之青石坡,移建营堡,黄河北岸头岱、东信、忙多各渡口设卡;又奏复防河旧章,安置营汛:并如议行。

  二十七年,安集延布鲁特纠合回子围喀什噶尔、英吉沙尔,诏布彦泰率兵赴肃州,授为定西将军,奕山为参赞大臣,将大举出师。会奕山率边兵战捷,贼退,二城解围,军事告竣,布彦泰回任。二十九年,因病请罢,许之。时为固原知州徐采饶等所讦,命协办大学士祁俊藻往会总督琦善按之,坐关防不密、清查歧误,及失察家人,议降调革任。寻予二等侍卫,充叶尔羌帮办大臣,调伊犁参赞大臣,偕将军奕山会议俄罗斯通商事宜,语详奕山传。咸丰二年,授正白旗汉军副都统,仍留边任。四年,回京,命赴王庆坨军营,以疾未行,请开缺。光绪六年,卒,年九十。诏念前劳,依都统例赐恤。

  萨迎阿,字湘林,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三年举人,授兵部笔帖式。擢礼部主事,洊升郎中。道光三年,出为湖南永州知府,调长沙。历山东兗沂曹道、甘肃兰州道。七年,就迁按察使。以治回疆军需,赐花翎。六年,擢河南布政使,未任,予副都统衔,充哈密办事大臣。调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十年,安集延扰喀什噶尔边卡,萨迎阿赴土尔扈特、霍硕特召兵赴援,又襄治南路粮运。授盛京工部侍郎,兼管奉天府尹事。十一年,留京署镶白旗汉军副都统,充乌什办事大臣。历哈密办事大臣、叶尔羌帮办大臣,仍调哈密办事大臣。十五年,授盛京礼部侍郎,兼管府尹事,调户部。二十年,召授礼部侍郎,兼镶红旗汉军副都统,调户部,兼管钱法堂。二十三年,擢热河都统。

  二十五年,授伊犁将军。乌鲁木齐兴办喀喇沙尔渠道堤坝,下萨迎阿筹议。疏言:“喀喇沙尔城西开都河,道光十七年,筑护堤,有屯田头工、二工两渠,自裁屯安户后,又於上游大河开一大渠,嗣头二工又各添新渠,共有五渠。上年大水,各渠口冲塌,护堤亦坏。今拟挑濬北大渠,接长二千三百丈,共长九千丈;修筑龙口石工,外设木闸,自龙口至坡心滩嘴,筑碎石长坝四十馀丈,中设泄水闸,随时启闭;接长旧堤三十馀里,至北大渠口为止;其馀诸渠挑濬深通,庶期经久。”又言:“吐鲁番掘井取泉,由地中连环导引,浇灌高田,以备渠水所不及,名曰闸井,旧有三十馀处。现因伊拉里克户民无力,饬属捐钱筹办,可得六十馀处,共成百处。”寻以开垦挑渠办有成效,萨迎阿履勘,筹议招种升科。疏言:“垦地在渠水充盈,用有馀裕,升科不必求急,期实有裨益,行之久长。新疆水利,泉水少而雪水多,雪水之迟早无定,收穫之丰歉难齐,请援镇、迪旧例,减半升科。”下部议行。英吉沙尔领队大臣齐清额误听伯克言,诬指回子胡完为张格尔逆裔,萨迎阿平反之,诏嘉其详慎。

  二十七年,安集延布鲁特回众入卡,围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二城,萨迎阿檄调诸城兵往剿,叶尔羌参赞大臣奕山率诸军由巴尔楚克进,三战皆捷。萨迎阿别遣兵扼树窝子,二城围寻解。时方命陕甘总督布彦泰督师,未出关而事平。咸丰元年,召授正白旗满洲都统,会陕甘总督琦善剿青海番匪,言官劾其妄杀,命萨迎阿赴西宁按之。奏调刑部司员梁照、奎椿、武汝清随同鞫讯,得番子十四名无辜诬服状,疏陈琦善剿办黑城撒拉回子及黄喀洼番贼,尚非无故兴师,惟将雍沙番族杀毙多名,实系妄加诛戮,并及文武妄拿、刑求逼供,诏褫琦善职,逮京讯治,命萨迎阿暂署陕甘总督。

  甘肃营务废弛,虽议整顿,而番匪时复出扰。新授福建巡抚王懿德途经金县,士民呈控,奏下萨迎阿察治,屡被诘责。二年,解任回京。自琦善之逮治也,刑部尚书恆春以萨迎阿论劾过当,欲令原讯司员对簿,独侍郎曾国籓持不可。及廷臣会讯谳上,琦善遣戍吉林,司道以下文武论罪有差,被诬番子免罪,略如原谳。萨迎阿坐未取应议各员供词,遽行拟罪,又因子书绅与司员同坐问供,下部议,书绅降三级调用,萨迎阿降四级留任。历署镶蓝旗、正红旗蒙古都统。六年,出署西安将军。逾岁卒,诏念回疆军务曾著劳绩,赐恤,谥恪僖。

  论曰:瑚松额川、陕旧将,屡任专征,虽无赫赫功,尚持大体,晚膺疆寄,称厥职焉。布彦泰新疆开垦,西宁平番,胥赖林则徐之擘画。萨迎阿平反番狱,持正不阿,而治番亦无良策。盖番族生计无资。营伍废弛已久,议剿议抚,补苴一时。林则徐谓治番自古无一劳永逸之计,亦慨乎其言之也。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