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清史館
  • 首頁
  • 本紀
    • 太祖本纪
    • 太宗本纪>
      • 太宗本纪一
      • 太宗本纪二
    • 世祖本纪>
      • 世祖本纪一
      • 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
      • 聖祖本纪一
      • 聖祖本纪二
      • 聖祖本纪三
    • 世宗本纪
    • 高宗本纪>
      • 高宗本纪一
      • 高宗本纪二
      • 高宗本纪三
      • 高宗本纪四
      • 高宗本纪五
      • 高宗本纪六
    • 仁宗本纪
    • 宣宗本纪>
      • 宣宗本纪一
      • 宣宗本纪二
      • 宣宗本纪三
    • 文宗本纪
    • 穆宗本纪>
      • 穆宗本纪一
      • 穆宗本纪二
    • 德宗本纪>
      • 德宗本纪一
      • 德宗本纪二
    • 宣统皇帝本纪
  • 志
    • 天文>
      • 天文一
      • 天文二
      • 天文三
      • 天文四
      • 天文五
      • 天文六
      • 天文七
      • 天文八
    • 災異>
      • 災異一
      • 災異二
      • 災異三
      • 災異四
      • 災異五
    • 時憲>
      • 時憲一
      • 時憲二
      • 時憲三
      • 時憲四
      • 時憲五
      • 時憲六
      • 時憲七
      • 時憲八
      • 時憲九
    • 地理>
      • 地理一
      • 地理二
      • 地理三
      • 地理四
      • 地理五
      • 地理六
      • 地理七
      • 地理八
      • 地理九
      • 地理十
      • 地理十一
      • 地理十二
      • 地理十三
      • 地理十四
      • 地理十五
      • 地理十六
      • 地理十七
      • 地理十八
      • 地理十九
      • 地理二十
      • 地理二十一
      • 地理二十二
      • 地理二十三
      • 地理二十四
      • 地理二十五
      • 地理二十六
      • 地理二十七
      • 地理二十八
    • 吉禮>
      • 吉禮一
      • 吉禮二
      • 吉禮三
      • 吉禮四
      • 吉禮五
      • 吉禮六
    • 嘉禮>
      • 嘉禮一
      • 嘉禮二
    • 軍禮
    • 賓禮
    • 兇禮>
      • 兇禮一
      • 兇禮二
    • 樂>
      • 樂一
      • 樂二
      • 樂三
      • 樂四
      • 樂五
      • 樂六
      • 樂七
      • 樂八
    • 舆服>
      • 舆服一
      • 舆服二
      • 舆服三
      • 舆服四
    • 選舉>
      • 選舉一
      • 選舉二
      • 選舉三
      • 選舉四
      • 選舉五
      • 選舉六
      • 選舉七
      • 選舉八
    • 職官>
      • 職官一
      • 職官二
      • 職官三
      • 職官四
      • 職官五
      • 職官六
    • 食貨>
      • 食貨一
      • 食貨二
      • 食貨三
      • 食貨四
      • 食貨五
      • 食貨六
    • 河渠>
      • 河渠一
      • 河渠二
      • 河渠三
      • 河渠四
    • 兵>
      • 兵一
      • 兵二
      • 兵三
      • 兵四
      • 兵五
      • 兵六
      • 兵七
      • 兵八
      • 兵九
      • 兵十
      • 兵十一
      • 兵十二
    • 刑法>
      • 刑法一
      • 刑法二
      • 刑法三
    • 藝文>
      • 藝文一
      • 藝文二
      • 藝文三
      • 藝文四
    • 交通>
      • 交通一
      • 交通二
      • 交通三
      • 交通四
    • 邦交>
      • 邦交一
      • 邦交二
      • 邦交三
      • 邦交四
      • 邦交五
      • 邦交六
      • 邦交七
      • 邦交八
  • 表
    • 皇族世表>
      • 皇子世表一
      • 外戚表
    • 諸臣封爵世表
    • 軍機大臣年表>
      • 軍機大臣年表一
      • 軍機大臣年表二
    • 部院大臣
    • 疆臣年表
    • 籓部世表
    • 交聘年表
  • 列傳一
    • 后妃
    • 諸王>
      • 諸王一
      • 諸王二
      • 諸王三
      • 諸王四
      • 諸王五
      • 諸王六
      • 諸王七
    • 列傳(一)>
      • 列傳九
      • 列傳十
      • 列傳十一
      • 列傳十二
      • 列傳十三
      • 列傳十四
      • 列傳十五
      • 列傳十六
      • 列傳十七
      • 列傳十八
      • 列傳十九
      • 列傳二十
      • 列傳二十一
      • 列傳二十二
      • 列傳二十三
      • 列傳二十四
      • 列傳二十五
      • 列傳二十六
      • 列傳二十七
      • 列傳二十八
      • 列傳二十九
      • 列傳三十
      • 列傳三十一
      • 列傳三十二
      • 列傳三十三
    • 列傳(二)>
      • 列傳三十四
      • 列傳三十五
      • 列傳三十六
      • 列傳三十七
      • 列傳三十八
      • 列傳三十九
      • 列傳四十
      • 列傳四十一
      • 列傳四十二
      • 列傳四十三
      • 列傳四十四
      • 列傳四十五
      • 列傳四十六
      • 列傳四十七
      • 列傳四十八
      • 列傳四十九
      • 列傳五十
      • 列傳五十一
      • 列傳五十二
      • 列傳五十三
      • 列傳五十四
      • 列傳五十五
      • 列傳五十六
      • 列傳五十七
      • 列傳五十八
    • 列傳(三)>
      • 列傳五十九
      • 列傳六十
      • 列傳六十一
      • 列傳六十二
      • 列傳六十三
      • 列傳六十四
      • 列傳六十五
      • 列傳六十六
      • 列傳六十七
      • 列傳六十八
      • 列傳六十九
      • 列傳七十
      • 列傳七十一
      • 列傳七十二
      • 列傳七十三
      • 列傳七十四
      • 列傳七十五
      • 列傳七十六
      • 列傳七十七
      • 列傳七十八
      • 列傳七十九
      • 列傳八十
      • 列傳八十一
      • 列傳八十二
      • 列傳八十三
    • 列傳四>
      • 列傳八十四
      • 列傳八十五
      • 列傳八十六
      • 列傳八十七
      • 列傳八十八
      • 列傳八十九
      • 列傳九十
      • 列傳九十一
      • 列傳九十二
      • 列傳九十三
      • 列傳九十四
      • 列傳九十五
      • 列傳九十六
      • 列傳九十七
      • 列傳九十八
      • 列傳九十九
      • 列傳一百
      • 列傳一百一
      • 列傳一百二
      • 列傳一百三
      • 列傳一百四
      • 列傳一百五
      • 列傳一百六
      • 列傳一百七
      • 列傳一百八
    • 列傳(五)>
      • 列傳一百九
      • 列傳一百十
      • 列傳一百十一
      • 列傳一百十二
      • 列傳一百十三
      • 列傳一百十四
      • 列傳一百十五
      • 列傳一百十六
      • 列傳一百十七
      • 列傳一百十八
      • 列傳一百十九
      • 列傳一百二十
      • 列傳一百二十一
      • 列傳一百二十二
      • 列傳一百二十三
      • 列傳一百二十四
      • 列傳一百二十五
      • 列傳一百二十六
      • 列傳一百二十七
      • 列傳一百二十八
      • 列傳一百二十九
      • 列傳一百三十
      • 列傳一百三十一
      • 列傳一百三十二
      • 列傳一百三十三
      • 列傳一百三十四
    • 列傳(六)>
      • 列傳一百三十五
      • 列傳一百三十六
      • 列傳一百三十七
      • 列傳一百三十八
      • 列傳一百三十九
      • 列傳一百四十
      • 列傳一百四十一
      • 列傳一百四十二
      • 列傳一百四十三
      • 列傳一百四十四
      • 列傳一百四十五
      • 列傳一百四十六
      • 列傳一百四十七
      • 列傳一百四十八
      • 列傳一百四十九
      • 列傳一百五十
      • 列傳一百五十一
      • 列傳一百五十二
      • 列傳一百五十三
      • 列傳一百五十四
      • 列傳一百五十五
      • 列傳一百五十六
      • 列傳一百五十七
      • 列傳一百五十八
      • 列傳一百五十九
    • 列傳(七)>
      • 列傳一百六十
      • 列傳一百六十一
      • 列傳一百六十二
      • 列傳一百六十三
      • 列傳一百六十四
      • 列傳一百六十五
      • 列傳一百六十六
      • 列傳一百六十七
      • 列傳一百六十八
      • 列傳一百六十九
      • 列傳一百七十
      • 列傳一百七十一
      • 列傳一百七十二
      • 列傳一百七十三
      • 列傳一百七十四
      • 列傳一百七十五
      • 列傳一百七十六
      • 列傳一百七十七
      • 列傳一百七十八
      • 列傳一百七十九
      • 列傳一百八十
      • 列傳一百八十一
      • 列傳一百八十二
      • 列傳一百八十三
      • 列傳一百八十四
    • 列傳(八)>
      • 列傳一百八十五
      • 列傳一百八十六
      • 列傳一百八十七
      • 列傳一百八十八
      • 列傳一百八十九
      • 列傳一百九十
      • 列傳一百九十一
      • 列傳一百九十二
      • 列傳一百九十三
      • 列傳一百九十四
      • 列傳一百九十五
      • 列傳一百九十六
      • 列傳一百九十七
      • 列傳一百九十八
      • 列傳一百九十九
      • 列傳兩百
      • 列傳兩百一
      • 列傳兩百二
      • 列傳兩百三
      • 列傳兩百四
      • 列傳兩百五
      • 列傳兩百六
      • 列傳兩百七
      • 列傳兩百八
      • 列傳兩百九
    • 列傳(九)>
      • 列傳兩百十
      • 列傳兩百十一
      • 列傳兩百十二
      • 列傳兩百十三
      • 列傳兩百十四
      • 列傳兩百十五
      • 列傳兩百十六
      • 列傳兩百十七
      • 列傳兩百十八
      • 列傳兩百十九
      • 列傳兩百二十
      • 列傳兩百二十一
      • 列傳兩百二十二
      • 列傳兩百二十三
      • 列傳兩百二十四
      • 列傳兩百二十五
      • 列傳兩百二十六
      • 列傳兩百二十七
      • 列傳兩百二十八
      • 列傳兩百二十九
      • 列傳兩百三十
      • 列傳兩百三十一
      • 列傳兩百三十二
      • 列傳兩百三十三
      • 列傳兩百三十四
    • 列傳(十)>
      • 列傳兩百三十五
      • 列傳兩百三十六
      • 列傳兩百三十七
      • 列傳兩百三十八
      • 列傳兩百三十九
      • 列傳兩百四十
      • 列傳兩百四十一
      • 列傳兩百四十二
      • 列傳兩百四十三
      • 列傳兩百四十四
      • 列傳兩百四十五
      • 列傳兩百四十六
      • 列傳兩百四十七
      • 列傳兩百四十八
      • 列傳兩百四十九
      • 列傳兩百五十
      • 列傳兩百五十一
      • 列傳兩百五十二
      • 列傳兩百五十三
      • 列傳兩百五十四
      • 列傳兩百五十五
      • 列傳兩百五十六
      • 列傳兩百五十七
      • 列傳兩百五十八
      • 列傳兩百五十九
      • 列傳兩百六十
      • 列傳兩百六十一
      • 列傳兩百六十二
  • 列傳二
    • 循吏>
      • 循吏一
      • 循吏二
      • 循吏三
      • 循吏四
    • 儒林>
      • 儒林一
      • 儒林二
      • 儒林三
      • 儒林四
    • 文苑>
      • 文苑一
      • 文苑二
      • 文苑三
    • 忠義>
      • 忠義一
      • 忠義二
      • 忠義三
      • 忠義四
      • 忠義五
      • 忠義六
      • 忠義七
      • 忠義八
      • 忠義九
      • 忠義十
    • 孝義>
      • 孝義一
      • 孝義二
      • 孝義三
    • 遺逸>
      • 遺逸一
      • 遺逸二
    • 藝術>
      • 藝術一
      • 藝術二
      • 藝術三
      • 藝術四
    • 疇人>
      • 疇人一
      • 疇人二
    • 列女>
      • 列女一
      • 列女二
      • 列女三
      • 列女四
    • 土司>
      • 土司一
      • 土司二
      • 土司三
      • 土司四
      • 土司五
      • 土司六
    • 籓部>
      • 籓部一
      • 籓部二
      • 籓部三
      • 籓部四
      • 籓部五
      • 籓部六
      • 籓部七
      • 籓部八
    • 屬國>
      • 屬國一
      • 屬國二
      • 屬國三
      • 屬國四
  • 討論區
  • 國史館
张勋康有为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少孤贫。投效广西军,预法越之战,累保至参将。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世凯练兵小站,充管带。拳匪乱作,统巡防营防剿,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授建昌镇总兵,擢云南提督,改甘肃,皆不赴。日俄战后,调奉天,充行营翼长,节制三省防军,赏黄马褂。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

  武昌变起,苏州独立,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方与众筹战守,有持异议者,勋直斥之。翌日,新军变,勋与战於雨花台,大破之。江、浙军合来攻,粮援胥绝,乃转战,退而屯徐州,完所部。人骏、铁良走上海。命勋为江苏巡抚,摄两江总督,赏轻车都尉。逊位诏下,世凯遣使劳问,勋答曰:“袁公之知不可负,君臣之义不能忘。袁公不负朝廷,勋安敢负袁公?”世凯历假勋定武上将军、江北镇抚使、长江巡阅使、江苏都督、安徽督军。及建号,勋首起抗阻,并请优待皇室,保卫宫廷。  世凯卒,各省有所谋,群集徐州,推勋主盟。勋於是提兵北上,叩谒宫门,遂复辟。连下诏令,首颁复政谕云:“朕不幸以冲龄继承大业,茕茕在疚,未堪多难。辛亥变起,我孝定景皇后至德深仁,不忍生民涂炭,毅然以祖宗创垂之重,亿兆生灵之命,付讬前阁臣袁世凯,设临时政府,推让政权,公诸天下,冀以息争弭乱,民得安居。乃国体自改共和以来,纷争无已,迭起干戈,强劫暴敛,贿赂公行,岁入增至四万万而仍患不足,外债增出十馀万万而有加无已。海内嚣然,丧其乐生之气,使我孝定景皇后不得已逊政恤民之举,转以重苦吾民。此诚我孝定景皇后初衷所不及料,在天之灵,恻痛难安;而朕深居宫禁,日夜祷天,徬徨饮泣,不知所出者也。今者复以党争激成兵祸,天下汹汹,久莫能定,共和解体,补救已穷。据张勋等以‘国本动摇,人心思旧,合词奏请复辟,以拯生灵’,各等语。览奏,情词恳切,实深痛惧。既不敢以天下存亡之大责,遂轻任於眇躬;又不忍以一姓祸福之
L8言,置兆民於不顾。权衡重轻,天人交迫,不得已允如所奏,於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自今以往,以纲常名教为精神之宪法,以礼义廉耻收溃决之人心。上下以至诚相感,不徒恃法守为维系之资;政令以惩毖为心,不得以国本为尝试之具。况当此万象虚耗,元气垂竭,存亡绝续之交,朕临深履薄,固不敢有乐为君,稍有纵逸。尔大小臣工,尤当精白乃心,涤除旧染,息息以民瘼为念。为民生留一分元气,即为国家延一息命脉,庶几危亡可救,感召天庥。所有兴复初政亟应兴革诸大端,条举如下:一,钦遵德宗景皇帝谕旨,大权统於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定为大清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一,皇室经费,仍照所定每年四百万元数目,按年拨用,不得丝毫增加。一,懔遵本朝祖制,亲贵不得干预政事。一,实行融化满、汉畛域,所有以前一切满、蒙官缺已经裁撤者,概不复设。至通婚易俗等事,并著所司条议具奏。一,自宣统九年五月本日以前,凡与东西各国正式签定条约,及已付债款合同,一律继续有效。一,民国所行印花税一项,应即废止,以纾民困;其馀苛细杂捐,并著各省督抚查明,奏请分别裁撤。一,民国刑律不適国情,应即废除,暂以宣统初年颁定现行刑律为准。一,禁除党派恶习,其从前政治罪犯,概予赦免;傥有自弃於民而扰乱治安者,朕不敢赦。一,凡我臣民,无论已否剪发,应遵照宣统三年九月谕旨,悉听其便。凡此九条,誓共遵守。皇天后土,实鉴临之!”次谕议立宪,设内阁;京、外官暂照宣统初年官制办理;其现任文武大小官员,均照常供职。

  先后命官以勋及陈宝琛、刘廷琛等为内阁议政大臣,次则内阁阁丞万绳栻、胡嗣瑗,大学士为瞿鸿禨、升允,顾问大臣赵尔巽、陈夔龙、张英麟、冯煦等,各部尚书梁敦彦、张镇芳、雷震春、沈曾植、劳乃宣等,侍郎李经迈、李瑞清、陈曾寿、王乃徵、陈毅、顾瑗等,丞参辜汤生、章
J7、黎湛枝、梁用弧等,都御史张曾易攵,副都御史胡思敬、温肃;并召郑孝胥、吴庆坻、赵启霖及陈邦瑞、硃益籓等均来京。又以勋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仍留京。各省督、抚、提、镇,皆就现任者改之。命下,各省多不应,而马厂师起,称讨逆军,传檄讨勋,勋自请罢斥。及攻都城,勋与战,以兵寡不支,荷兰公使以车迎入使馆。旋赴津,居久之,卒,年七十,谥忠武。勋亢爽好客,待士卒有恩,所部数万人,无一断发者,世指为“辫子军”。临战,尽纳家属妻妾子女别室,不听避,盖自懟负国,誓骨肉俱殉。及事亟,外人破户劫之始脱云。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少从硃次琦游,博通经史,好公羊家言,言孔子改制,倡以孔子纪年,尊孔保教,先聚徒讲学。入都上万言书,议变法,给事中余联沅劾以惑世诬民,非圣无法,请焚所著书。中日议款,有为集各省公车上书,请拒和、迁都、变法,格不达。复独上书,由都察院代递,上览而善之,命录存备省览。再请誓群臣以定国是,开制度局以议新制,别设法律等局以行新政,均下总署议。  二十四年,有为立保国会於京师,尚书李端棻,学士徐致靖、张百熙,给事中高燮曾等,先后疏荐有为才,至是始召对。有为极陈:“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变法须统筹全局而行之,遍及用人行政。”上叹曰:“奈掣肘何?”有为曰:“就皇上现有之权,行可变之事,扼要以图,亦足救国。唯大臣守旧,当广召小臣,破格擢用;并请下哀痛之诏,收拾人心。”上皆韪之。自辰入,至日昃始退,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擢言事。旋召侍读杨锐、中书林旭、主事刘光第、知府谭嗣同参预新政。有为连条议以进,於是诏定科举新章,罢四书文,改试策论,立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兴农学,奖新书新器,改各省书院为学校,许士民上书言事,谕变法。裁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禄、太仆、鸿胪诸寺,及各省与总督同城之巡抚,河道总督,粮道、盐道,并议开懋勤殿,定制度,改元易服,南巡迁都。未及行,以抑格言路,首违诏旨,尽夺礼部尚书、侍郎职。旧臣疑惧,群起指责有为,御史文悌复痛劾之。上先命有为督办官报,复促出京。

  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新,中外震仰。唯新进骤起,机事不密,遂致害成。时传将以兵围颐和园劫太后,人心惶惑。上硃谕锐等筹议调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语具锐传。於是太后复垂帘,尽罢新政。以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职逮捕。有为先走免,逮其弟广仁及杨锐等下狱,并处斩。复以有为大逆不道,构煽阴谋,颁硃谕宣示,并籍其家,悬赏购捕。有为已星夜出都航海南下,英国兵舰迎至吴淞。时传上已幽废,且被弑,有为草遗言,誓以身殉,将蹈海。英人告以讹传,有为始脱走,亡命日本,流转南洋,遍游欧、美各国。所至以尊皇保国相号召,设会办报,集赀谋再举,屡遇艰险不少阻。尝结富有会,起事江汉,皆为官兵破获,诛其党。连诏大索,毁所著书,阅其报章者并罪之。初,太后议废帝,称病徵医,久闭瀛台,旦夕不测。有为闻之,首发其谋,清议争阻,外人亦起责言,两江总督刘坤一言“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始罢废立。拳匪起,以灭洋人、杀新党为号,太后思用以立威,遂肇大乱,凡与有为往还者,辄以康党得奇祸。

  宣统三年,鄂变作,始开党禁,戊戌政变获咎者悉原之,於是有为出亡十馀年矣,始谋归国。时民军决行共和,廷议主立宪,而有为创虚君共和之议,以“中国帝制行已数千年,不可骤变,而大清得国最正,历朝德泽沦浃人心,存帝号以统五族,弭乱息争,莫顺於此”。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徇民军请,决改共和,遂下逊位之诏。有为知空言不足挽阻,思结握兵柄者以自重,颇游说当局,数年无所就。丁巳,张勋复辟,以有为为弼德院副院长。勋议行君主立宪,有为仍主虚君共和。事变,有为避美国使馆,旋脱归上海。

  甲子,移宫事起,修改优待条件,有为驰电以争,略曰:“优待条件,系大清皇帝与民国临时政府议定,永久有效,由英使保证,并用正式公文通告各国,以昭大信,无异国际条约。今政府擅改条文,强令签认,复敢挟兵搜宫,侵犯皇帝,侮逐后妃,抄没宝器,不顾国信,仓卒要盟,则内而宪法,外而条约,皆可立废,尚能立国乎?皇上天下为公,中外共仰,岂屑与争,实为民国羞也!”明年,移跸天津,有为来觐谒,以进德、修业、亲贤、远佞为言。丁卯,有为年七十,赐“寿”,手疏泣谢,历叙恩遇及一生艰险状,悲愤动人。时有为怀今感旧,伤痛已甚,哭笑无端。自知将不起,遂草遗书,病卒於青岛。

  有为天资瑰异,古今学术无所不通,坚於自信,每有创论,常开风气之先。初言改制,次论大同,谓太平世必可坐致,终悟天人一体之理。述作甚多,其著者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大同书、物质救国论、电通,及康子内外篇,长兴学舍、万木草堂、天游庐讲学记,各国游记,暨文诗集。

  论曰:光、宣两朝,世变迭起,中国可谓多故矣。其事皆分见於纪、传。断代为史,辛亥以后,例不能详。唯丁巳复辟,甲子移官,实为逊位后两大案,而勋与有为又与清室相终始,亦不可遂没其人。明末三王及诸遗臣,史皆勿讳,今仿其体,并详著於篇,庶几考有清一代之本末者,有所鉴焉。[一][一]按:关内本此卷是上卷移来的劳乃宣传、沈曾植传,无张勋传、康有为传。传后有论,其文是:“论曰:乃宣、曾植皆学有远识,本其所学,使获竟其所施,其治绩当更有远到者。乃朝局迁移,挂冠神武,虽皆侨居海滨,而平居故国之思,无时敢或忘者。卒至憔悴忧伤,赉志以没。悲夫!”关外一次本於张勋传后附有张彪传,全文如下:

  张彪,字虎臣,山西榆次人。以武生归抚标,巡抚张之洞器赏之,擢外委,随调粤、鄂至两江。时新练陆军,充管带,监修江阴江防砲台。复还湖北,充护军管带。光绪二十三年,奏派赴日本考查军政,归,督修汉口后湖堤工,创汉阳兵工厂。累保副将,赏壮勇巴图鲁勇号,兼常备军镇统,授松潘总兵,留充陆军第八军镇统制官。南北新军会操於彰德,赏花翎;再会操太湖,更勇号曰奇穆钦。宣统二年,擢湖北提督,加陆军副都统。三年,新军变,总督瑞澂弃城走,彪率卫队巷战,自夜至日午,不能支,退召水师。瑞澂劾以构变潜逃,诏革职,图后效。复充湘豫鄂援军总司令,率残军保汉口。禁卫军及北洋军南下,督队先驱,屡有克捷。既复汉阳,还原官。官军请改共和,要彪署名,力欲之,遂称病去。东渡日本,归寓津,筑张园自隐。乙丑,迎跸驻园,供张服用,夙夜唯勤。丁卯秋,病笃,见驾临视,已不能起,强启目含泪而逝,年六十八。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